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城外的马路

(2018-01-11 10:19:42)
标签:

图片

阊门外史话

交通道路

三路一街

历史

分类: 说古道今
苏州城外的马路

苏州城外的马路
   上世纪初,站在苏州阊门城楼上向西眺望:溪桥映带村落间,似闻鸡犬之声,稻田麦地,鱼池荷塘;  起伏连绵的狮子山、天平山,城外风光无限。陆地交通仍然窄路小巷,百年前没有汽车,自然也没有近代公路......苏州是座河道纵横的水城,交通运输自古舟船多于车马,故甚少大道,多的是小街小巷,即便是商业大街也不宽广,两面店铺中的人可以交谈甚至传递货品。清咸丰十年(1860年)以前,苏州阊门外的主要古街道是山塘街、上塘街、南濠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交通工具的变化,苏州城市最早开始出现的“马路”,是在清末光绪年间的阊门外......


苏州城外的马路

【山塘街】  自阊胥路北首渡僧桥,止于虎丘西南麓西山庙桥。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宝历元年(825)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通自阊门至虎丘的水道,并修筑七里长堤,后人称之为“白公堤”。据《长洲县志》载,自阊门至虎丘计七里,称七里山塘,有俗语“七里山塘到虎丘”。


苏州城外的马路

【南浩街】 位于城外阊门、胥门之间,北起阊门吊桥鲇鱼墩,向南南浩桥(原名夏驾桥)。原名南濠街, 因阊门以南护城河称为南濠而得名,现讹“濠”为“浩”。明清时期就是繁华商市,“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居民稠密,街弄通隘,客货一到,行人几不能掉臂,其各商大贾,自为居停”


苏州城外的马路

【上塘街】东起渡僧桥南堍,西至上津桥接枫桥路。上塘街依傍古运河(今俗称上塘河),曾为市面繁华的商业街。  明朝初年,上塘街是一条可以五马并行的大道,从阊门吊桥起,向西直达枫桥,称为十里枫桥塘。


苏州城外的马路

    民国三年(1914年)苏州图书总汇处印行的《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图》,已经出现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马路。阊门外杨树里环形马路。向东、东南、西北、北延伸,分别是东面通往南濠护城河的横马路;东南通往胥门外的大马路;西北通往火车站的广济路大马路;北面通往上塘菜场的马路。金门口至永福桥向北折至鸭蛋桥路段,当时称横马路。而石路当时在地图上被标为小路,位于上塘街经禄荣坊口至杨树里之间。另据民国十七年中华地学社出版发行的彩色《苏州游览明细图》,亦标绘石路位于上塘街至大马路之间。今石路自阊胥路至鸭蛋桥段当时称大马路。

苏州城外的马路
石路地处苏州传统的阊门外商业区,许多人都认为苏州最早的马路是石路。明清时期,阊门外商业鼎盛时其实还没有石路。1860年庚申之劫中,阊门外被焚毁,街巷道路重新布局。 其一说法1895年《马关条约》后,中国绅商为与日本竞争,决定开发基础较好的阊门外地区,为抢占阊门外商机,开发石路商埠由洋务局出面,第一项工程是拓宽义泽巷,使吊桥西堍、渡僧桥南堍明初已成闹市的十字街口和向南数百步的东濒万人码头的姚家弄之间,有一条较为宽敞的马路。由于中间铺以石板(下面是排水沟),便呼为石板路,久之,简称为石路。接着石路其名又扩展为整个阊门外商埠的泛称,延续至今。其二说法1906-1911年之间,盛宣怀在苏州阊门外修筑的一条马路,因用碎石铺成而得名。自上塘街经鲇鱼墩口、禄荣坊口至大马路(义昌福前叉道口,今亚细亚)。笔者以为2种说法正是石路先后建筑的过程。


苏州城外的马路

苏州地方志记载:【石路】 清末,留园主人盛宣怀家大办丧事,为出丧必经之地,即拓宽铺以石子路面,里人称之为石路。留园路  东起广济桥北堍,西接虎丘路。原是一条名为花步里的小径,清末留园主人盛宣怀家大办丧事,举行大出丧,遂将泥泞狭窄的小道拓宽成石子路面,为苏州最早的“马路”之一。从留园到广济桥,原名五福路,俗称留园马路。同治十二年(1873),盛康在苏州购得刘氏寒碧山庄,经修整后更名为留园,成为盛家在苏州的后花园。在留园度过了惬意的晚年生活后,为自己取别号留园主人的盛康1902年去世;1916盛宣怀也在上海去世。盛家办丧事筑路之说,也是1902年以后的事。盛宣怀曾孙盛承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光绪三十四年(1908)沪宁铁路告成,苏州火车站经阊门、胥门、盘门外修建环城大马路时,曾祖父修筑了自阊门吊桥堍鲇鱼墩至姚家弄口大马路的石子马路,'石路'由此得名

 

苏州城外的马路                                  此为苏州最早一条新马路1896年)

    甲午战争以后,苏州被辟为商埠,日本在城南开辟了苏州日租界。中国绅商为与日本竞争,日租界勘界期间,设立洋务局,抢先在阊门外、胥门外、盘门外三地各设商埠,提前开发。决定开发基础较好的阊门外地区,开始修筑了近代马路。光绪二十二年九月1896年) 苏州海关成立。经江苏巡抚赵舒翘核准,拨充葑门外觅渡桥西堍一片土地为苏州关永久关址,先后营造大公事房、验货房、码头及税务司公馆、帮办公馆、职员宿舍,至1898年陆续完工使用。由于设立洋关、开辟租界及创建苏纶纱厂、苏经丝厂,盘门至觅渡桥一线原有纤道被改筑为马路,此为苏州最早一条新马路1896年)


苏州城外的马路                             沿河马路(1898)已造至胥门(1899)造到阊门矣

苏州口华洋贸易报告/光绪二十二年:本关设在该租界之东,其西为日本租界,买地及一切章程刻尚未定耳。地方官于沿河造马路一条(1896,长与租界等,马车及东洋车均已开行。每逢天气晴明,城内士女之游玩者不绝于途。光绪二十四年:各国租界,已造马路数条,沿河马路现已造至胥门(1898),并有接至阊门之说。光绪二十五年:至沿河马路,则已造到阊门矣(1899)光绪二十七年(1901):缘自阊门马路造成后,盘门外店铺及戏馆等均迁往阊门,盘门遂萧条异常,倘非纱厂工人在该处居住,则从前冷水盘门之谚几将又见于今日矣!



苏州城外的马路

苏州城外的马路

苏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光绪三十二年(1906):沪宁铁路上海至无锡一段,系五月二十七日开车。由无锡至常州一段,竣工之期当不过远。常州至镇江一段,明年亦可告成。至本口开设租界时原筑之马路,厥后系沿城而北,以阊门为终点。迨本年苏、沪行车后,复由阊门向北推广,刻已直达于铁路公司自筑之新桥,一俟该桥落成,即可与车站之马路互相衔接,道途平坦,便益斯多。惟商埠原有之马路,年久失修,车马往还不无稍碍。且租界设关之处,距繁盛所在,相隔云遥,以致四顾荒凉,几无人迹。据目前情势而论,一切贸易将日趋于西北荟萃之场,荒僻租界恐永无生色之日。

 

苏州城外的马路
                                  1907年铁路公司自筑之新桥
 
光绪末年,筹建沪宁铁路时,传说日本人曾买通英商,拟绕苏州城南经日租界而至石路,设站三乐湾。经苏州各界强烈反对,铁路终于从城北过境。190616日,上海、苏州段铁路开始运营后,便开筑了火车站到石路的大马路(1907)


苏州城外的马路

清末民初,阊门大马路和石路贯通,又给阊门带来了经济繁荣的新契机;阊门外商市重心由传统沿河街市迅速向沿马路街市转移,还得益于沪宁铁路修筑。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更使大马路日益繁华。1912年,阊门外(包括上塘街、山塘街东段、南浩街)总共有商户330多家,而沿马路的商铺已逾140家。那时苏州城区车马去火车站都走阊门,大马路是必经之路。大马路曾是苏州古城南北走向的一条主干道,南接位于城南盘门外京杭大运河边的青旸地,北通火车站。大马路首通定点定线的公交式马车。马车当时是最现代的短途交通工具,因为考虑马粪卫生,只能在城外行驶,是逛虎丘、灵岩等地的最佳交通工具。北伐后城外出现汽车,1933年苏嘉路汽车总站设在钱万里桥,并在阊门、金门等地设站;1935年苏福公司车站设阊门横马路,起自苏州火车站,经阊门至木渎灵岩山;大马路也是苏州最早通汽车的道路。所谓大马路”,既有最早的意思也有第一的意思。 大马路苏州第一条拓建的现代意义上的马路。大马路门牌号码三千多号是旧时苏州最长的一条马路(今南门路、盘门路、阊胥路、广济路沿着护城河,把整个苏州城西都包围了。由于大马路太长,所以习惯上又分别称呼为“盘门外大马路”、“胥门外大马路”和“阊门外大马路”。

 

苏州城外的马路

    民国初开金门时修路至永福桥,时永福桥东称横马路。金门城门建后,自金门口至永福桥向北折至鸭蛋桥路段,当时称横马路。民国29年,占苏日军强行平坟,建南、北兵营并筑路,永福桥西称南兵营路。


苏州城外的马路
   清末民初,石路地区的商市主要集中在三路一街,即大马路、横马路、石路和上塘街。如今的石路商业区则包括阊胥路、金门路、石路环形地段,并包括广济路自广济桥至鸭蛋桥路段。


苏州城外的马路

上世纪,阊门外的商业市面主要集中在三路一街 即大马路、横马路、石路和上塘街。这些不多的马路基本保持到上世纪末。现在不断地建设新马路,数量多得连路名都记不清。拆迁是必然的,那些不能通汽车的小街小巷正在逐渐消失......    

苏州城外的马路

   如今苏州新区直到太湖边,阊门外的新建马路四通八达,石路反而不通汽车,成为步行街了。

苏州城外的马路

苏州城外的马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