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墟穿楼过的街

标签:
图片江南水乡古镇老街跨街楼 |
分类: 旅游休闲 |

芦墟古镇以十字形的市河为依托的镇区,街道沿市河展开,延伸至东北、西北和东、西、南五栅,以及袁家浜里外。横向排列的里弄,与市河两岸大街成“非”字形。由条石、片石或夹五金青砖侧铺成的路面,宽约2~4米。旧时街道的上面几乎全是跨街楼、廊棚屋和水阁。跨街楼又名骑街楼,起源于何时已难考查。清中叶至民国时期,芦墟老街的商家民宅几乎全部朝向市河建造,大门临街,街面到河边的驳岸上亦建造楼房,且上层与正屋相连。这样3公尺左右宽的街路上方是民宅的二楼。跨街楼由此得名。跨街楼廊棚屋伸向河边,盖住街路,遮阳挡风防雨淋。以后由于市镇建设的发展,跨街楼拆掉甚多,如今保存完好的典型结构有:东南街沈氏跨街楼和人民桥西南的许氏跨街楼。
















芦墟有的跨街楼也有所不同。驳岸上方有楼房,底层只有廊柱而无墙壁。这种式样大多建于街面狭窄的地段。如胜利桥(小桥)向西至“西栅老医院”那段跨街楼即是,还有南袁家浜口北岸到石牌里那段。上述两种式样相间混合的路段较多。现存的有:东南街铜匠湾向南到檀家桥东北一段,西南街轿子湾、南洋旅社(老地名)到檀家桥西南堍那段,还有西北街观音桥往北一段等。另有一种“廊棚屋”:正屋到河边不建楼房,仅搭建由柱子、屋顶构成的“廊棚屋”。其功能与跨街楼一样:遮阳、避雨、挡风,以适应当时商业的需要。
芦墟镇自古以来集市贸易以街为市,长期以来农贸市场一直在露天交易,没有固定场所。直至解放前夕才有2处固定的交易中心:北市的观音桥一带和南市的中塘桥(人民桥)一带。镇郊农民清晨上市出售农副产品,到上午八九点钟散集。如今在市河两岸老街休逛,几家网上提到的小吃店都在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