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分湖在苏州芦墟镇西,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3公里,面积7.1平方公里。芦墟分湖有写成“汾湖”的。古书多作“分湖”,因“湖分而半,一属嘉禾,一属姑苏,故名分湖”。(元杨维桢《游分湖记》)当地方言有叫“风湖”的。湖中距东1公里处有约30亩的独脚圩,南北略长,人们形象地称呼为“摇篮圩”,并把摇篮圩东部水域称呼为小分湖,其西为大分湖。春秋时正是吴越交界之处。两国以湖划分,北岸称吴,南岸号越,湖称分湖。至今,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界线延续了古代的规定。湖中以摇篮圩南端至南岸中心线为苏浙省界,一半属浙江、一半属江苏。
明朝成化(1465~1487年)年间,王庭润“隐分湖之滨,日以搜奇吊古为事”,就分湖沿岸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欣赏之余吟诗填词,得“分湖八景诗”。与之相交的“诗坛墨社,闻而歌之,动以成卷。”好友朱嵚为之作《分湖八景诗序》。分湖八景之说,传诵至今。可惜口碑多有异同。
分湖的文化,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清扬淳朴的芦墟山歌,是民间传唱的歌谣,属于吴歌的重要支脉,再现了吴地文化的蕴味。 柳亚子曾感慨:“芦墟是文学的渊?”,文化的渊源非常深远。2006年,国务院公布芦墟山歌( 吴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7年,芦墟山歌馆被公布为苏州市首批非遗项目保护示范基地。
民间流传,很久以前还没有分湖,当时曾有一位美丽的水珠姑娘被一条青龙抢走,腾空而上,一群野鸭飞来猛啄青龙,水珠姑娘从龙嘴里落下来,即变成一个半圆形的湖。青龙受伤落下,也成为一个半圆形的湖。眼看南北两个湖泊将汇成一个,野鸭们一字形地落在中间,变成了一串浮墩,把湖分开了。因此人们把这个湖叫做“分湖”。
文人们留下了“远山近山云漠漠,前村后村水重重”的描绘。据说,分湖湖滩上长芦高柳,大片大片的湿地,最宜于鸟类栖息。而最常见的是白鹭、黄雀、大雁和丹顶鹤。产卵季节,草丛芦滩到处是一窠窠鸟蛋。
分湖现在成为芦墟的公园,其中建有“水村图居”!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冬天,北京琉璃厂一家古董店的老板正准备打烊休息,忽然从门外闪进了一个关东大栗子沟来的老汉,让他打量了随身带来的一份待沽古物的名录。其中“水村图”三个字让老板眼睛一亮,差点儿要喊出声来。这正是故宫博物院托他留意的国宝级文物啊!他稳住心态,不动声色地开始与老汉洽谈。原来,当年日本关东军覆灭之际,仓惶逃窜途中的末代皇帝溥仪及随行伪臣们正是在大栗子沟,卖掉了许多来自北京故宫的国宝,使大栗子沟成了古董商们专注的特殊“货源”地。于是,之后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元代赵孟頫那幅在乱世中已消失多年的珍贵名画,终于又重归故宫。 这幅画的魅力,可以从清朝乾隆皇帝说起。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多次想调转船头,将龙船开到分湖去,像文人墨客那样痛快地畅游一番,去寻访心仪已久的“分湖水村”。因为赵孟頫笔下的水村,实在是太美了。乾隆最终也没有成行。原因是这个湖曾是抗清名将吴日生的水上营盘,而今吴部舟师虽已覆没,可是湖上仍有散兵游勇出没。他害怕遇上“善使鸟铳”的强人,只好打消了游览分湖的念头。不过,这位喜好附庸风雅的皇帝还是不忘在他心爱的古画上题破诗一首:“拾级楼阁上一层,苍波墙外见空茫,水村图问谁家好,此景王孙示我曾。”并在卷首上方盖了玉玺。由此,我们知道了江南有一个能让皇帝动心的分湖。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