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苏州望虞河畔黄埭镇历史悠久,商铺林立,辖区内厅堂、祠庙、古迹较多。有明清古建第宅、古桥、古树,留存至今的有清代古宅第“熙余草堂”,城隍庙庙门、古柏、古银杏。
三国时期,吴赤乌四年(241)建黄埭兴国教寺。时,镇西香花桥、寺前弄一带为黄埭街早期路段。后逐步向镇东方向拓展,明、清时期拓展加快,延伸至镇东斗姆阁止,形成一条3里长街。明代设长洲县,黄埭曾一度称黄埭市。黄埭街有18条小街弄。街弄路面都用小石块(片)铺砌,路宽1~3米不等,高低不平,行走不便。晴天行人人挤人,雨天撑伞人让人。清末黄埭建镇,商贾云集,商贸经济繁荣,纯属消费型集镇。
文物保护单位香花桥位于黄埭镇西街兴国教寺南,始建于吴赤乌四年(241),重修于宋,又重修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至今保存完好。香花桥桥石为武康石,该石用于筑桥,据传始于宋,产地为浙江武康,其结构较疏松且韧性较强,质较其他石轻,呈棕红色,成形的大块通石较少,故此石架桥实属珍稀,具有历史价值。
黄埭古建筑保留很少。熙余草堂原为朱姓住宅,建筑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是黄埭镇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为文物保护宅第。大多数民宅因市河两岸而建,房屋极其简陋。二层砖木结构房屋多数集中于安桥到芳桥街段,其他街段以一层平屋为主。民国期间,安桥、河渎桥、芳桥街为市镇集市中心,老字号商铺多开设在那里,每天上午热闹非凡。
熙余草堂位于黄埭镇西市,创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原是本地乡坤朱福熙的宅院,由“香山帮”精心营造而成。该建筑坐北面南,南沿街临市河。平面布局为二路四进带后花园。右路纵轴一线依次有门厅、前厅、正厅、门楼、后楼。左路有书房、花厅、附房等建筑。两路之间用备弄相连。正厅内设前轩,其承重及部分木构件雕饰莲枝、牡丹等图案。厅堂正中所挂匾上蓝底金字“熙余草堂”,为著名书法家余觉所书。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