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代《震泽编》载,“西山有三断,练渎、寿乡、甪头”,故三断系指古代因有两条南北贯穿西山的河港(郑泾港、金铎河)而将西山岛分为互不相连的三部分,谓之“三断”。郑泾港在洞庭西山西部的甪里,自北而南,南北两头都通太湖,分割出西侧称为甪头的一个洲突出于太湖中。甪里村东为东明山,西为大步山。村中一条南北向的郑泾港,串通太湖,独占形胜。郑氏后裔郑浚为明万历山东道监察御史,俗称郑御史,始称河为郑泾港。当地老一辈人传说甪头原为浙江湖州地界,郑泾港就是原先江苏和浙江的界河。
民间有"郑泾港两头通,文昌阁座当中"之说。昔年,旧时港湾内船只林立,停泊着远去浙江的商船、客船,热闹得很。甪里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马王山上有甪里先生读书的庵堂遗址。宋代起,这里就设有游击衙门,专门应对湖匪的侵袭。至清代,出了一位著名的廉吏暴式昭。民国时,李根源先生曾游历于此,留下了"游赏岭"、"甪头寨"、"甪角风涛"等摩崖石刻。苏州有记者去甪里采访,在郑泾港河边洗衣服的阿婆说,“别看这条小河浜不起眼,其实它是原先江苏和浙江的界河, 名叫郑泾港。而我们现在所站的河西岸,原先已经算是到了浙江湖州的地界了。”
郑泾港河底簇生的绿色水草,在河面点缀出团团绿斑,纵横浸没在水中残木,就像九寨沟里的池水一样,美极了。也向人们诉说着她久远的历史!
《洞庭东山志》和《东山镇志》曾经记载:“宋政和三年(1113)东山从吴县划出,隶属浙西路湖州之乌程。”
明洪武《苏州府志》卷第十八“牧守题名”记载:“开元二十八年(740),割太湖三乡与吴兴互换”;正德《姑苏志》卷第三十八 “宦迹”也记此事:“二十八年割太湖洞庭三乡与吴兴互换。”太湖洞庭是指今洞庭西山,唐宋以来记载洞庭西山所设三乡为姑苏、洞庭、长寿。吴兴即湖州。
史料记载,苏州洞庭两山古时曾经短期隶属浙江湖州(吴兴),长期还是隶属江苏苏州(吴县,史料实在太多、此略)。
《西山镇志》记载:“明、清时曾以郑泾港为江苏、浙江两省治安防护的界河,港西防护属浙江省,现港上有永宁桥、孤星桥两座古桥。”该志还在“太湖营”条中记载:“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患及太湖。为抗击倭寇,西山设立兵寨4个:石公寨、元山寨、甪头寨、圻村寨。”清代,郑泾港衙里是浙江太湖营游击衙署所在地。笔者查资料发现:
《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雍正十二年,裁江苏太湖营参将,改设太湖协副将,兼辖浙江太湖营游击各官,定为内河水师营。”江苏太湖协副将,兼辖浙江太湖营游击各官。由江南副将兼辖浙江太湖营,很难说西山郑泾港西侧防护属浙江省。
李根源的《吴郡西山访古记》也说:“初七日,晨起自平龙山北麓沿山而上,过茶亭,至甪头寨,寨在大步岭头,存衙署五进,兵房若干无人住,渐圮。旧太湖营游击驻在地也,地属苏,游击归浙辖,形势阨要,全湖在握,前人建置确有深意。”李根源认为,旧太湖营游击驻在地也,地属苏,游击归浙辖。甪衙里地区只是挂浙江军事牌子,实际行政管辖还是江苏!
民国年间,无锡至湖州的锡湖班轮船在甪里停靠,西山去锡、湖两地的客人均到甪里上船。时甪里商业繁荣,抗战后商业集市逐渐衰败。然正因为人气凋敝,故甪里至今古风依然,散布港湾左右的二十一处青石河埠头相当完好。




郑泾港上最早那座桥,原是一座拱桥,本名郑泾桥,(《郑氏家谱》载石南山人《洞庭记》)。又称渡桥,因西山土话“渡”“大”谐音,误称为“大桥”。沿袭至今。
据《郑氏家谱》载:永宁桥系郑栋、郑楷、郑林三兄弟所建。这三人系郑氏西二宗宣一公派,无后,平素乐善好施,与郑准同属十四世孙,且为隔房兄弟。考郑准生于嘉靖辛卯年(1531)四月二十二日卒于明万历四年(1576)十二月十三日。以此推断,永宁桥当建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于乾隆五年(1740)重修。
现有开放景点禹王庙,还有历史文化古迹多处,主要有郑泾港、永宁桥、南星桥、古代湖防重地甪头寨和巡检司衙暑、御史牌楼、五女坟、天后宫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