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江平望镇南靠莺脰湖,故亦称“莺湖”。镇内河道纵横,江南水乡城镇特色甚浓。清道光二十年《平望志》记载:相传隋唐以来,此地淼然一波,居民鲜少。自南而北,止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以得名。
西塘街全长里许,自劳动桥到启昌弄一段原是条石路面,上世纪末拓宽,并设下水道,改铺混凝土路面。西塘街,民国前后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平望商业繁华区,
曾开设过棉百、医药、粮油、糖果、酒酱、鲜肉、腌腊、水产、烟纸、糕点、水果、饮食、箍桶、铁匠、制鞋、印章等店铺,
还有茶馆、旅馆、书场,
木行、树行、竹行、橹行、猪羊行、豆腐作坊、牙科诊所、中医伤科及眼镜厂、米厂、糖果厂等。比较有名的有聚顺油酱店、莺湖楼饭店。

頔塘河最初是由晋朝吴兴太守殷康所开,浙江南浔至平望长50里。唐贞观元年(791年)苏州刺史于狄修缮堤防。 旧时平望镇区以“弄”、“塘”、“港”、“湾”、“街”、“河”名命的街道计三十二条。“塘”有五塘,泰通桥向西为“西塘”,位于平望镇老镇区南部,沿頔塘河北岸,东西走向,故名为西塘街。

上世纪从汽车站下来的客人,都是从西塘街进入平望的。如今笔者每到平望,习惯在汽车站或者是镇政府公交站下车,基本也是沿着这条路线进入平望老街。泰通桥是必须路过的。笔者以为,这一带是平望地域文化的象征。

平望因水陆交通发达,古运河、頔塘河在此交汇。晚清平望开始有机动轮船过境,大多是公务官长往来所用,也有丝商雇用往来于苏州、湖州、上海之间用于商贸。由于司前街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街的西首沿頔塘河边建起了码头,方便来往轮船停靠。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正式建立了轮埠。当时,平望有震昌、招商、戴生昌等3家轮船局,均傍着轮埠进行货物的集散储藏。后来,随着大运河改道,轮埠搬迁,頔塘也趋于寂冷。
冷清安静的司前街
平望司前街是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街,有着800多年历史名副其实的老街。平望镇是军事要地,自古以来素有驻军防守。早在宋代建炎三年(1129年),建都杭州。平望遂为三辅要冲,驻重臣镇守,设巡检一员,官从九品,率士兵若干,掌士军招填,教习之府令,以巡防捍御盗贼。当时巡检司署设在安德桥北堍,司前街的东首。
作为苏州南部的重要关隘,古代在平望设巡检司。自设置巡检司署后,不断有公干人员往来,需有憩足之所。于是,傍着巡检司署,沿着頔塘河岸建起了不少客栈,民居也陆续聚集,渐渐形成了街道。巡司即巡检司,为中国元朝、明朝与清朝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明太祖实录》卷130)万历《大明会典》载:“关津,巡检司提督盘诘之事,国初设制甚严。”不难看出,关津、要冲之处,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地点;盘查过往行人是巡检司的主要任务;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目的。在苏州境内,吴县木渎、常熟吴塔等处历史上都设过巡检司。







古桥附近历史遗迹:驿楼又名霁月楼,位于安德桥南北堍,唐时建。相传唐书法家湖州刺史颜真卿登眺其上。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毁,现无存。放鸭滩俗称鸭脚浜,在安德桥南,平望驿后面,相传唐陆龟蒙养鸭处,毁于嘉靖年间,现无存。元真钓矶在安德桥南,下湖桥北,相传唐张志和钓鱼处。后人为祀张志和,在钓矶旁建元真祠。清康熙年间,祠年久荒废,移像于平波台,钓矶亦渐荒芜,现无存。演武场(后名教场)在安德桥南平望驿前。宋建炎中建,是寨官教习士军之处。明嘉靖甲寅倭乱后荒芜,现无存。




城隍庙正名为昭灵侯庙,祭祀唐太宗第十四子李明,初建无考,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改建,清康熙四十年(1701)、乾隆十三年、(1748)、嘉庆十二年(1807)、道光七年(1827)数度修建、重建。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里人募建后殿、书厅。光绪元年(1875)建头门,四年(1878)造戏台,增高围墙,十二年(1886),里人募建翻轩三楹。新中国建立后,该庙改为粮库,存粮厫四幢,院场千余平方米,殿宇已废,但存有一道长68米、高4米、厚0.48米的围墙,墙基用花岗条石砌筑,高处为1米,低处为0.6米,气势不凡。
附近古街巷:扇子街,自护僧街起至西塘街,街形如扇子故名。原是条石路面,现为混凝土路面,过去是商业街道,1975年太通桥迁建劳动桥后,商业衰落现成居住区。寺浜弄,自西塘街至拥军桥止,原有殊胜寺,寺西与弄之间有条浜,故名寺浜弄。自古至今是居住区。启昌弄,在西塘街。原名妓娼弄,后改为启昌弄。
莺湖景色动人,故不少文士词人来平望游莺湖,步頔塘,吟诗作词往来不绝,因而平望古迹较多。平望景物,宋时有荻塘柳景、禅院荷风、平湖秋月、仙矶晴雪四景。明时有莺湖夜月、殊胜晓钟、溪桥野店、远浦归帆、驿楼览胜、頔塘跃马、桑磐渔舍、元真仙迹八景。
平望莺脰湖银鱼 古称“脍残鱼”。体细长,柔嫩、透明、色白无鳞,仅头部二黑点即是眼睛。在水中游洄,如银箭离弦,故称银鱼。北宋词人张先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诗句,把银鱼和鲈鱼并举,列为鱼中珍品。清朝康熙年间,银鱼曾列为贡品。《平望志》引:《博物志》云:“吴王江行,食鲙有余,弃于中流,化为鱼,名为鲙余,即银鱼也。”又载金嘉谟诗:“洁白从微弱,银条净不如。夫差一鲙罢,残缕竟为鱼。”说是吴王夫差吃剩下来的鲙残肉、残骨弃入湖中,变为银鱼。据清道光二十年《平望志》载:银鱼环莺脰湖数里内皆有之,万家池产者金睛三尾。万家池在暮虹桥附近(今九华寺东南方湖面),这里的银鱼.其晴金色.是稀有品种。莺脰湖银鱼,色白而小,其味鲜美.尤其宜于羹。春末夏初及秋季为捕捞汛期,黄梅季节最多,河道急水滩处,可以密眼网张捕,渔民则用大网在湖中捞捕。50年代产量约1万斤。每逢银鱼上市时,渔民上镇出售,居民争先购买。宋代里人孙锐有“平望千倾浪花飞,春后银鱼霜更肥”的诗句。银鱼与鸡蛋合炒,鲜嫩味美,是江南的应时名菜。银鱼除鲜食外,可暴晒成干,远销外地。莺脰湖银鱼,自太浦河开凿后,水流变迁,产量下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