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流域自然植被较好,野生动物丰富,且以老虎为例。三国时,孙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闲不置盖,一人为御,自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
孙权射虎之地,当在建康附近不远地区,他亦曾至吴郡(苏州),“亲乘马射虎于废亭”。
《三国志·吴志》孙权本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东晋南朝,江南太湖地区均有老虎活动。东晋初,隐士郭文在吴兴余杭大辟山结庐而居,“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
东晋末,臧熹“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自古以来,有消除害兽(老虎)的说法。因此,人害虎远大于虎害人。

笔者查了资料,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有可能是苏州最后出现野生老虎的记载。如果“太湖诸山有虎出现”指的是东山岛上的老虎。第一种可能是东山自然生存的老虎;第二种可能是别处的老虎从渡水桥前往东山(桥初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第三种可能是“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二月,太湖冰冻,舟楫不通逾越。”太湖四周山区的老虎,在2年前的冬天从冰面上登陆东山岛。

在中国野外华南虎的数量估计不超过30只,而且在近20年中从未被发现过。1980年颁发了“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名录”,将虎列为国家的一类重点保护动物。在苏州石湖建立了中国华南虎培育基地。
在十九世纪初,全世界大概有野生老虎10万只,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全世界的野生老虎数量已经锐减到6000只左右。保护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老虎已经得到世界各界的关注! |
随人类活动影响,各地天然植被分布地区逐渐减缩,栽培植被代替了天然植被。4000多年前的太湖,还是一个十分落后封闭的原始氏族部落群居之域,人们靠渔猎为生。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北宋南迁和宋末元初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移以前,与中原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开发较晚,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腹地山区的开发才刚刚起步,自然森林还比较多。孙吴时,赣东、皖南、浙西山地,“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自首于林莽。”可见这一地区当时林木茂密,自然森林应该还没受到严重破坏。

明清时期苏州已经成为东南中心城市。太湖流域山区成为木材供应地,自然森林可能会受到砍伐。苏州《东山志》记载:“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四月,太湖诸山有虎出现。”证明500多年前,太湖诸山自然森林还存在,獐鹿等野生动物仍能吸引老虎来捕食。据《东山志》对于植被的记载,东山自古以来林木茂密,直至近代战乱才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的太湖东西山,偶尔还能见到獐鹿等动物的出现,但是老虎自明代以后踪影全无了。

苏州自古就有养虎的记载。东山岛有武山,原名虎山,又称吴山,相传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养虎基地。为供虎食,附近小山头又设养鸡场,故曰鸡山。为鸡不受侵犯,又在高处设岗射鹗,其高处又被称为射鹗山。据《太湖备考》“伏公墩”之说:“吴伏婪系季子之孙子,为夫差乱隐居于此。”吴伏婪曾在吴国后期被派到东山管理养虎、养鸡之事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