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塔原名吴塘,据《常昭合志》记述:姑苏距常熟百里界于中曰吴塘。吴塔镇历史悠久,唐元和三年苏州刺史李素浚元和塘,渐渐成集镇。宋建炎(1127-1130年)间,有僧显师造七级浮图未就而卒,里人为念其功名,吴塘遂名吴塔;宋乾道(1165-1173)高僧怀果,为念僧徒往来无所,供其困乏,就地创建吴塘接待院。明洪武初,吴塔设驿站,故又称“三十里铺”。吴塔镇亦有写作吴榻镇:相传2000多年前,伍子胥“必先立城郭”在苏州建筑都城,吴王阂闾率领百宫众妃,浩浩荡荡迁都姑苏,途中到达吴塘下榻,住了一夜。从此,当地人就把吴王下榻之地,叫作“吴榻”,后榻改为塔,成了吴塔。
今吴塔属常熟辛庄镇管辖。《虞乡志略》云:“运河由翼京门外西南直抵郡城齐门,凡九十里,旧名元和塘。唐郡守李素所治,成于元和四年,故名。后讹呼云和塘,今俗呼州塘。明杨忠烈公涟为邑令,甃石为塘,堤从城南至吴塔四十里,绵亘如虹,不惟民不病涉,实以障卫民田。”吴塔作为常熟境内的终点,因而其要津地位是很明显的。
现代公路建设之前,江南水乡的主要通道是水路。吴塔面临元和塘,驰马塘东西流贯,其地理位置格外重要。《江南经略》作为一部为抗倭而作的江防的兵书,主要篇幅有江南形势、府州县...
三大浦险要说、梅李镇险要说、吴塔险要说、唐市险要说、常熟县巡司弓兵烽堠附等......吴塔险要作为其中一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公路桥南沿塘建筑方形炮楼,吴塔成为苏州城北两大日军据点之一(另一处在太平镇)。如今,和平建设时代,公路桥北仍然设有交通卡哨,对来往车辆进行查处。吴塔依然是苏州城北的要津!

元和塘东岸旧有石塘,皆用长方形青石筑成,以挡西水东溢,兼作驿道。作为苏州城北的重要关隘,清代长洲县下设吴塔巡司,1731年(雍正九年)移驻浒墅关。巡司即巡检司,为中国元朝、明朝与清朝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明太祖实录》卷130)万历《大明会典》载:“关津,巡检司提督盘诘之事,国初设制甚严。”不难看出,关津、要冲之处,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地点;盘查过往行人是巡检司的主要任务;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目的。在苏州境内,吴县木渎、吴江平望等处历史上都设过巡检司。
沿驰马塘岸向西,进入吴塔。
太平天国时期,忠王李秀成部下大将钱桂仁曾至吴塔查看,团练局收勇散。并在吴塔接待寺设卡。当时寺中佛像俱毁,改作官厅,日有审案。吴塔因战事而市商闭肆,市民徙居,街如冰冷。一派败落情景。
1937年9月,日军又轰炸吴塔镇,房屋倒塌,百姓死伤。11月下旬,日军进驻吴塔,残剩商铺,住宅又遭火烧。昔日商市鼎盛的吴塔,一片焦土,惨不忍睹,商界纷移吕舍等处营业。 沦陷期间,日军在吴塔建军事据点,驻扎兵力,设岗哨造炮楼,到处抢劫财物,周围村庄惨遭日军蹂躏。从此,吴塔古镇仅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最早通航苏常班客轮曾经在此靠岸。光绪二十六年(公元 1900
年),上海英商老公茂轮船局开设常熟至苏州班客轮,途径沈浜、张家甸、洞港泾、
吴塔码头等。
地方志文载:旧时,吴塔街市兴盛,镇上有南货店、豆腐店、裁缝店、点心店、鱼行、木行、棺材行,米行、肉店、面店、砖瓦石灰行、国药店、理发店、菜场、书场、茶馆等数十家。有学校、庙宇。附近农民上市买卖,听书吃茶,看戏闲逛,从早到晚,热闹非凡,每年三月,杭州香汛还有夜市。
吴塔自然村,居然编过一部村志,叫《吴塔小志》,作者龚缙焘。光绪《常昭合志稿》载了其简要生平云:“龚棨,字杏村,常熟人,嘉庆丁卯举于乡……子缙焘,字社卿。学问博洽。著有《明堂考》《吴塔小志》。”
吴塔附近界泾村有个渔民陆根荣,1926年经人介绍到上海巨商黄家当差黄包车夫,就此与小姐黄慧如发生了一桩轰动上海滩的情奔奇案。陆根荣案被移送苏州检察院审理。判决陆根荣犯了诱奸与帮助盗窃两罪,处有期徙刑四年。判决后,黄慧如腆着七个月的大肚子,从苏州乘轮船到吴塔镇待产。吴塔镇并无医院,只有一家简陋的私人小客栈,她就住在小客栈里,无亲无眷;生活清苦,只为一个信念,她要在陆根荣的家乡生下孩子。此案曾经被媒体拍了电影,轰动一时。

民国26年(1937年)日军轰炸吴塔镇后,吴塔商界沿驰马塘东移吕舍,吕舍街市顿时变得兴旺火爆,从早到晚,街市行人,比肩继蝩,素有“常熟出南门,吕舍第一镇”之称。下篇请关注《逛吕舍古镇老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