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古镇是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地区。“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工作已经开始。然而旧时江南诸市镇的水乡风貌多已不存,所幸震泽尚基本上保持了原貌。江南水乡古镇风貌之一是桥。旧时震泽镇区曾有石桥30余座,型制各异。由于市河宽阔,再说舟楫往来如织,震泽的石桥多具雄伟、高大、宽广的特征。
思范桥
思范桥在震泽镇太平街西栅,相传为纪念范蠡而建。初建无考,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建,明嘉靖十一年(1532)道士姬玉衡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里人龚振龙、陈士元、陈德魁、张宿五再建,同治五年(1866)重建。
虹桥始建无考,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民国8年(1919),震泽市镇当局在虹桥东堍近处增建一亭,名之为“小垂虹亭”,以增光添色,其前抱柱楹联:“远望洞庭山色水光成画本,近邻塔影花香鸟语尽诗情。”民国24年6月(1935),因新开頔塘转道河(新开河),将虹桥拆除移建于思古墩。
相传每年中秋午夜,步上虹桥只见慈云塔影不偏不倚倒悬在桥拱倒影之中。奇就奇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仅此一晚出现此奇观,堪与杭州三潭印月和苏州石湖串月相媲美。清人庄观《塔影桥》诗云:“荒桥乱石隐村墟,中望浮图咫尺余。怪道月光寒似水,一条倒影伴游鱼。”倪师孟《虹桥晚晀》诗曰:“寺拥残霞明雁塔,波浮新月落虹桥。泉声远共溪流急,帆影低随浦树摇。”两诗皆描绘这一奇观。“虹桥晚晀”是原震泽八景之一。
桥身两侧各有一副楹联。南侧楹联:“波平柳岸长虹卧,水绕渔村半月悬。”西侧楹联:“鸭头新涨湖光远,雁齿斜连塔影横。”
花岗石单孔拱桥,东西走向。全长24米,中宽3.1米,堍宽3.5米,矢高3米,跨径7.1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虹桥龙门石面刻有“轮回”图案,桥栏望柱雕有两对石狮,桥面石南北两侧刻有“虹桥”桥名。

禹迹桥
《越绝书》云: “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 《禹贡》之震泽。 ”相传 当年大禹治水奔走在今太湖流域, 现古镇震泽东端尚存有一座纪念大 禹治水的古桥——禹迹桥, 桥北堍有一座初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的 慈云寺塔,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拱桥塔影”景观。禹迹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为纪念大禹治水由里人倪宗增、吴永祚等倡建,乾隆四十年(1775),方勤中等修,四十九年(1784),里人谭修谓、沈跂云等重建。
花岗石单孔拱桥,南北走向,桥长43.5米,跨径10.45米,矢高5.56米。桥坡自下而上逐渐变窄,顶宽4.3米,而南堍宽达6.2米,北堍则根据地形及人行密度设置桥台,东西向叠石级分流。拱圈为花岗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金刚墙为青石砌置。桥之顶面和拱圈龙门石分别镌刻着“轮回”和“云龙”图案,桥面石阶还刻有各类吉祥图案。
禹迹桥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禹迹桥地处镇东入口,横跨荻塘市河,北依慈云禅寺,绛墙古桥,塔影横斜,桥塔交相辉映,为震泽镇的标志性景观。电影《林家铺子》和《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将此佳景收入镜头,挂历、明信片、书籍封面及插页亦多取景于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