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除了东栅西栅景区外,南栅老街一定不要错过。古色古香,原汁原味,没有被商业化,不收门票。走过老街双洞,有条东西向小巷叫宋堡弄,是民国著名人士章太炎夫人汤国梨的老家。汤国梨离开家乡后,长期居住苏州。笔者与其孙媳同事,80年代,她家波斯猫生小崽,曾讨要了一只回家宠养,算是有过猫缘。所以,汤老先生的老家,一定要去探访的。
今日宋堡弄。旧时右側东西向是条河,位于宋堡弄口的长石条,其实是俗
名箍桶桥的桥面板,南北向的一座石平桥, 惜民国时河道已塞,上世纪六十年
代初,河道填平,桥废成路。
现今的街面上,尚有六块长条形石板,四米长,两米来宽,想来是箍桶桥旧物。
宋堡弄在旧河道塘北岸,弄边河道通往市河口,现在建了家商店。这里以前不仅是河口,还应该有码头。
当年人气最旺的要数【苏杭码头】,就在乌镇南栅“宋堡弄”一带。以前出门走外靠水路,京杭大运河成就了乌镇繁荣。汤国梨离开家乡时,估计也是从这里上船。
弄口中华老字号商店如果属实,使其历经百年,风韵犹存。依旧是汤国梨离开家乡后的“新店”。
弄内河对岸南侧民宅,以前应该不属于宋堡弄,或者根本就是田野。上世纪末,南大街上当地人,称宋堡弄外四周为乡下。早在1907年,汤国梨作有《薛家桥即景》一诗:"岸柳将无叶,汀芦正着花。小桥流水急,人影夕阳斜。"薛家桥,位于宋堡弄后,通田野。在1978年,孙儿章念驰向她索墨留念时,96岁的她挥笔书写了1907年在薛家桥的旧作《棹舟》诗:“春水鸭头绿,夕阳牛背红。瓜皮渔艇子,摇出小桥东”。可见她百年之前仍深爱着儿时的故乡。诗为汤国梨二十五岁所作,但诗歌中的农村田野情趣,延及晚年。
汤国梨老家位于宋堡弄口之汤宅。汤宅为一幢三开间二进的宅院,和沈亦昌冶坊内屋贴邻。汤国梨自幼乖巧聪慧,深得治坊主人沈善宝夫妇喜爱,认为寄女(义女)。后在沈善宝夫妇资助下,汤国梨赴上海求学,从此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女史。与章太炎结为夫妇后,其名更彰。
1950年,时已68岁的汤国梨晚年怀旧,寓居苏州,益加思念故乡乌镇。五十年代,汤国梨在《忆江南》词三首有序言:“青墩一名乌镇,少曾居之。一别此乡四十余年,而吾发已白,老母、弟妹皆已逝世,痛哉。”其词说:“青墩好,残暑夜来消。芦叶渡头风瑟瑟,蓼花河畔雨萧萧。秋在薛家桥。 青墩好,记得少年时。晴日窗前添绣线,夜阑灯下学吟诗。爱月独眠迟。 青墩好,春日泛轻舠。香讯争传西塔寺,市声多集北宫桥。历乱酒旗飘”。她回忆自己少年时在家乡,白天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做女红,晚上自学吟诗,以至月深“独眠迟”的情景,所描述的薛家桥秋景以及西寺的香市、北宫桥的集市、乌镇街酒旗乱飘的繁华景象,犹如历历在目。
年岁越长,思乡越切。汤国梨在《菩蕯蛮》词四首的序中说:“吴江风物略似乌镇,而他乡终非故乡。春明花发,因成此调”。想来她曾经从苏州城到过吴江,有所感触。六十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是她的《卜算子二首》。其序言:“青溪词。青溪又名乌镇,浙西佳处,昔尝卜居于是(此)。今离此乡五十余年,常往来于魂梦间。客来为谈青溪旧事,寒宵无寐,偶拈此句,叠得十六个青溪,怀慕之深,不觉书之重也。”词说:“我是青溪人,生小青溪住。画舫青溪一棹春,来往青溪渡。老去说青溪,怅望青溪路。一别青溪五十年,不见青溪树。(居处有银杏,百年古木也)有客说青溪,来自青溪渚。我是青溪旧主人,记得青溪路。窈窕梦青溪,花隔青溪雾。若得青溪似旧时,还愿青溪住。”那天家乡来客人谈及乌镇往事,汤国梨夜不能寐,作此二首青溪词,“叠得十六个青溪”的深重乡情,表达得最为清晰感人。如今,吴江并入苏州城,苏州大市与乌镇近在咫尺。汤国梨长期居住过的姑苏城,终于与她的家乡连接在一起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