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2733070474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姑苏城外白虎关
(2015-02-27 10:08:31)
标签:
苏州
阊门外史话
十里枫桥塘
三关
杂谈
分类:
说古道今
苏州阊门外下津桥
南堍,桥体上发现有石孔槽。据说古代桥
南堍有
白虎关,
建筑结构如何?
与桥体的石孔遗迹有何关系?
苏州民间有
“
三关六码头
”
一说。
三关是三道防线
,
枫桥铁铃关为一
,
白虎关为二
,
青龙关是三。白虎关在下津桥南堍
,
建筑形式和铁铃关相仿
,
取
“
白虎
”
为名
;
青龙关在普安桥东堍
,
取
“
青龙
”
为名
,
主要是和
“
白虎
”
相对。
这三道关卡都是建于明代,主要用于防范倭寇。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建在桥堍,关门正对桥面。敌寇入侵,桥是必经之地,便于集中火力打击敌人。
【下津桥】又名通津桥。位于枫桥路北侧,跨上塘河。原为古运河重要渡口,明成化十八年(
1482
)建桥。清康熙四年(
1665
)、道光二年(
1822
)重修,
1984
年又修。半圆拱单孔石桥,南北走向。桥顶中宽
4.8
米,桥堍南、桥北分别宽
6
米和
6.5
米,桥长
36.7
米,跨度
12.2
米,矢高
6
米,青石拱券分节并列砌置,花岗石桥台,南北踏步共
59
级,条石栏板。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白虎二关,如今都已消失。不过有关方面曾在上塘河周边查访得知,白虎关在下津桥东侧南堍,建筑形式和铁铃关相仿,因虎为
“
百兽之长
”
,象征威武勇猛。青龙关在普安桥东堍,取
“
青龙
”
为名,主要是和
“
白虎
”
相对。
古代
,
我国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四方之神
,
并有
“
左青龙
,
右白虎
”
之说。
此外,
贺九岭石关是
苏州
旧时的交通要道,位于吴中区天池山与鹿山之间的谷口处。
其它类似
桥堍建筑
白虎关的传奇......
明朝年间,由于倭寇经常在沿海登陆后入侵内地,官府在苏州城外筑有不少关口,以防倭寇入侵。
铁铃关,《苏州市志》称:
“
又名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
1557
年)巡按御史尚维持为抗御倭寇窜扰苏州城,创建敌楼三处,分别在木渎镇、葑门外及枫桥即铁铃关。现仅存铁铃关一处。
白莲桥
【白莲桥浜】又名白莲浜。南至里双河,北至上塘河。据说原来是开满莲花的小湖面
。
【白莲桥】位于枫桥路上,跨白莲桥浜。原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建石拱桥。
50
年代加固为石拱覆盖钢筋混凝土板桥,宽
5.4
米,长
12
米,单孔,跨度
5.5
米。
下图为桥体遗留的建筑石孔
在明代,倭患和抗倭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重大事件,也是苏州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抗倭专设的
“
苏州三关
”
就是一个例证。
白虎关地址原为古运河重要渡口,
白虎关位置应该在今枫桥路下津桥堍东之白莲桥堍间。
关楼
约
建于明嘉靖年间(
1551—1557
)之间。
明清时苏州阊门外,尤其是上塘街更是苏州商业的翘楚。
明朝初年,上塘街是一条可以五马并行的大道,从阊门吊桥起,向西直达枫桥,称为十里枫桥塘。
康熙年间的《苏州府志》记载,
“
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
”
。下津桥正在其中,军事经济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白虎关
明朝时的敌楼早已塌毁
,
在清同治年间重建
,
尚有碑记。关上有楼
,
可以望见远方
,
关门是木栅栏
,
可以关闭。下津桥体的石孔正是
敌楼北向关门的组成部分。
自清末时起,阊门外几历战火,白虎关仅剩敌楼尚存。
1958
年,因敌楼年久失修威胁周边,加上妨碍交通,被政府拆除。
白虎关相近结构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寻找影视老码头
后一篇:
夜逛重庆解放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