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天下奇观海宁潮以其独特的壮美雄姿驰名中外。这就是人人皆知的钱塘江大潮。涌潮为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江河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可见,只要符合以上条件,就可能产生涌潮。

唐代时吴淞江的出海段,与现在的杭州湾非常相似。出海口形似喇叭,上游小口在青龙镇,下游大口在浦东中部。河口很宽,有20里,南边在现浦东新区曹路镇境内,北边在高桥镇境内。因其幅员辽阔,波涛万顷,形似大海,故被称为华亭海。一年四季,没有淤塞,江水浩浩荡荡,直泻东海。每逢海潮大涨时,由于喇叭口式的特殊地形,常会造成“海宁观潮”似的景观。
几千年前,太仓的浏河口外,同样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当时的海岸线是在今天的嘉定、南翔一带,崇明岛也没有真正形成。也就是说,当时的浏河(娄江),并不是经长江而是直接注入东海的。

因而,海浪对娄江、吴淞江形成了正面的、直接的冲击。太湖进入东海的三条主要泄水通道——东江、娄江和吴淞江。太湖水可以从娄江、吴淞江进入东海,反之,海潮也可以通过娄江和吴淞江涌入大陆的腹地。如北宋郏禀《水利书》有“欲东导于海反西流,欲北导于江者反南下”之句。

北宋,苏州至平望间吴江长堤的修建,使吴淞江源受阻,流水不畅,以致下游日益淤塞,水势转向东北,经过不断冲蚀,使娄江至13世纪末形成浏河。明初,浏河代替吴淞江成为太湖的 “入海大道”。因而古有娄江吴淞江塔头大潮,从浏河口进入的潮水顺着娄江一直可以到达现今的正仪。甚至能够冲到今日苏州工业园区一带。

今日白塔头港湾
明朝万历年间,昆山城东娄江与青阳港交汇的地方,人们捐资建造了一座砖石结构的“玉柱塔”,塔建在两江交汇的江心,人称“白塔”。因为这座塔,江心一带也被统称为“白塔”,而塔的北边即娄江北岸,人们可以驻足的地方(今周市镇境内),被称为“白塔头”。

涨潮时,潮水从东海涌入娄江、吴淞江,在两条大江里面形成了巨浪拍岸、雷声震动的壮观场景。这一场景绵延上百里,一直波及到昆山甚至昆山以西的地区。因为“白塔”那里是青阳港和娄江交汇的地方,青阳港旧称新洋港,是一条南北向的河流,南接吴淞江,北连娄江,长只有十五六里,河面在当时也是非常开阔,涌入吴淞江的潮水又顺着青阳港涌向娄江,两股潮水在“白塔”那里相互冲撞,掀起了滔天巨浪。苏州观潮以“白塔头”为最,农历每月朔望为大潮日,都会吸引附近村镇的许多游人。而农历八月十五至二十的观潮节,更是会吸引人群观大潮。近到姑苏(苏州),远至金陵(南京)等地的大量观潮客。站在“白塔头”的堤岸上观望前方,只见巨浪澎湃訇然,如千仞壁立,景象壮观,如万马奔腾,撼人心魄。

今日白塔头港湾夜景
“白塔”观潮声名远扬,就是深居皇宫的皇上也都有所听闻。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微服来到“白塔头”。可惜的是,由于海岸线日渐东移,娄江、吴淞江航道淤塞,海潮不再涌至“白塔”一带,大潮景象就没能再出现。乾隆皇帝在那里站了几个时辰,没有看到传说中的大潮,却耽搁了时间,当夜没能赶回到昆山城里,只能在城东门外的一座寺庙里住了一宿。那座寺庙原本没有什么名气,就因为皇上住了一宿,后来便被改名为一宿禅寺,并且名声大振了。

龙王庙图片
现在的“白塔头”附近,已经建了白塔公园,门楼上所撰刻的“白塔胜境”四个隶书大字。古朴浑厚,典雅大气。白塔胜迹老街,位于昆山春晖路与白塔路交叉口。春晖路南为白塔公园,路北为龙王庙。白塔龙王庙始建于明朝万历九年,距今已有四百年多的历史。与庙同时建造的还有俗称为“白塔”(又称为望夫塔)的玉柱塔一座,故历来称之为“白塔龙王庙”。白塔龙王庙在周边影响较大,历来香客络绎不绝,终日香烟缭绕、长年不衰。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的“朝白塔”庙会,更是香客云集,热闹非凡。
只不过,今天站在“白塔头”附近,只能看见昆山街头的车水马龙,再也看不见白塔头龙王戏水的奇观大潮了。
谢谢欣赏!

相关吴淞江系列博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