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都元末“湖城”遗迹
元末,吴王张士诚为保障漕粮运输,沿太湖岸修筑湖城。《太湖备考》载,湖城为元末张士诚所筑,北据太湖,自四都之充浦抵大钱港,为一字城,东西长达百余里,城北鉴堑环之。明代弘治年间,城废。

《吴江县志》载,张士诚筑湖城。湖城“北据太湖南,起四都之充浦,沿湖滨抵湖州大全港”。元末,充浦属吴江四都。元大都十年,大水害稼,充浦被太湖水吞没,庶民南移至邻近高地,构成村落。由于充浦地属四都,所以充浦地名改为“四都村”。

湖州大全港,也就是大钱港。湖州境内的大钱湖、小梅港诸口,历来为江南运河的漕运关卡,浙西交通的襟喉要地。元末明初,战乱不断,沿太湖百余里,建筑太湖长城。据说,吴江四都村民,曾经在太湖边挖到城砖。至于为何不能普遍找到城砖遗迹,估计湖城只能是土墙。在今七都镇蒋家港村,当地人仍呼其地为“城头上”。这是吴江范围内三座城池之一。

张士诚筑平望城
汉代苏州运河南下,水路过平望,通往浙江。晋代时,平望又开凿荻塘,经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唐代时设为驿站,文宗里昂时(827-840年)置戍(录属于镇的军事单位),有戍副一员防守。熙宁年间(1068-1077年)在平望置军垒。按宋代制度,有将官镇守的地方为镇。平望从那时开始称镇。另说,宋时江南水乡粮食流通,平望与枫桥一样,是吴江主要的粮食集散地,经济地位重要予以建镇。建炎南渡(1127年),平望为三辅要冲,更诏以重臣镇守。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淮东张士诚占据平江(今苏州),次年便在平望筑砖石包砌土城,周长三里,东为旱门,南北西设三座水门。明太祖朱元璋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部将常遇春在平望将张士诚女婿潘元绍打败,彻底毁城为平地。从此一览无余,平望。

陈克礼著《莺湖八景志》,其中有"相传隋唐以来,此地淼然一波,居民鲜少,自南而北止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此平望之所以也"。这是吴江范围内三座城池之二。

吴江县城的演变
旧时,松陵镇是苏州城的南大门,防御地位重要。公元911年,吴越王钱镠命都指挥使司马福,在吴淞江源头南北各筑一城,有南津、北津之称。后来南城废了,北城即为后世所称的吴江县城。周围3里50步。宋嘉佑二年(1057年),吴江知县裴煜改建南北二门。元十六年,张士诚将县城扩大至周围5里27步,城墙高2丈8尺,厚1丈5尺。建陆城门4座,各以所对方向名东、南、西、北门,城门上各建鼓楼一座;水城门5座,即东、南、西、北、小东水门,以及玉带河(现红旗路)东城楼外濠河处水门;更铺180处,凿环城濠河深阔不等。城墙基本成规模。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县陈尧弼重建东、西、南、北城楼,分别名为朝阳、望山、望河、望恩。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为防止倭寇骚扰,知县杨芷增筑城墙,墙高3丈1尺,厚1丈8尺,长1084丈5尺,筑月城4座,敌楼2座。三十六年,知县曹一麟用陶壁装修城墙表面,防止雨水侵蚀城墙。清康熙四年(1665年),知县刘定国增修城墙,有堞2351个,窝铺36个,箭台36座,炮台4座。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之半置震泽县,县城各辖其半。那时,城池环抱城外,阔数丈,深四五尺。1949年,吴江解放时,四周城墙残缺不全,城楼只有北门一座。1958年拆除。1990年,仅存南门西首长约20米城墙土基。这是吴江范围内三座城池之三。

吴江的城墙基本呈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较短;北部宽些,南部窄点。以今天的位置看,北段城墙在今松陵镇镇政府大院南侧一带,东至227省道不到,西到油车桥东堍南侧。南段在今镇中心小学北侧停车场这一东西地带上。东段从湾塘里向北延伸,经过供电局营业所、公园路、市一院、伟业大厦至油车路东口南侧。我们今天如果沿旧城址的线路绕城一圈,不难发现,当年的吴江城也是颇具规模的。
仅仅一个县,竟然有三座城墙,确实少见。
谢谢欣赏。

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