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报载:宜兴西乡鲸塘老街正在设法恢复历史风貌,沿街店铺将体现传统业态特点。鲸塘老街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近年来当地政府委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为老街保护性修缮工程出谋划策。目前,鲸塘桥古风犹存,古石桥区域改造后,鲸塘老街及鲸塘桥历史街区将再现古韵新风。

宜兴境内湖荡星罗,水网密布,自古以来桥梁众多。有些古桥截洪、泄洪两不误,桥面上还预置了方便独轮车交通的车辙,较好地体现了桥梁功能的多重性。这些古石桥用料讲究,以青石、黄石居多。古桥的桥墩和桥栏部位的装饰手段丰富多彩,石雕工艺精湛,还有古色古香的楹联石刻等,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其中鲸塘桥是宜兴最长的古桥。鲸塘桥跨越鲸溪河,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建,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重建。半圆形石拱桥,共3孔,长44.2米,宽4.5米,中孔跨径8米,两边孔跨径7.7米,自桥顶至两堍各有42级台阶。

1983年6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行人在此遮风避雨。

宜兴保护至今最为完好的桥滨歇脚亭。鲸塘桥东有老街、桥西有古凉亭,它们与老桥贯成一线、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完美结合。

桥的碑亭里,嵌在墙上有好几块碑,碑上记述着建桥的历史、修桥缘起,和捐资人姓名、金额等。凉亭内黑灰色的碑石泛着清幽的光泽,见证着鲸塘桥的身世。无论是嘉靖年间的始建,还是康熙年间的重建,一笔笔捐资依然清晰。

鲸塘老街原为乡镇行政中心集镇,后因行政区划调整,并入宜兴徐舍镇。据当地有关介绍,鲸塘老街区保护性修缮工程,专门邀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进行规划设计,并充分借鉴了浙江、苏州等地的古街修缮改造经验。保护性修缮工程以鲸塘古桥为中心展开,根据相关材料记载,通过对民居、商铺的套窗、青石路进行修复和立面出新等措施,努力实现“修旧如旧”。

古桥的台阶,犹如巨大的琴键,数百年来,无数的脚步弹奏着各不相同的音节,回响在岁月的深处,寂寞而悠远。

龙门石的纹饰是极其普通的漩涡型,也有说是波浪加太阳。桥下的村落确实有点不谐调。

旗杆石用以树旗立幡,以显神威。在宜兴的古桥中,鲸塘古桥是唯一拥有旗杆石的。两块一大一小的旗杆石分处桥面南北对角线,岁月的侵蚀显然早已磨平了它的菱角,如今已斑驳地端坐在桥面上,失去了固有的精神。

龙门石两边是花岗石的长凳,鲸塘桥的基座更显踏实,平板的基座上翘起一个靠背,可以让行人踏上桥坡后顺便休息。

凝结着沧桑的龙头,老桥最忠实的守护者。龙形探头很别致,也很精巧。原形毕露的朝着一方怒视着。

桥额有“重建鲸塘桥”五字,桥两侧共有两幅楹联:
北对联:荷叶地钟灵,料有才人题柱去;鲸溪波效顺,应逢迁客泛槎回。
鲸塘一带,人称“荷叶地”,也是宜兴钟灵毓秀之所在。上联用了汉代才子司马相如在成都升仙桥题字的典故。赞美鲸塘人杰地灵。明代鲸塘钱氏一门,首创修桥,是一段百姓怀念的历史。乡人钱氏一门从明代到清代,几代人修鲸塘桥,为一方百姓所敬仰。

鲸塘古桥南柱有阳刻对联一副:
“左墨岭,右烟峰,积翠千寻排对岸;南桃溪,北濑水,长虹一道跨中流。”桥联以山名入上联,就水名对下联,东南西北四个座标点确定了鲸塘桥的地理位置。登上桥顶面朝南,东边是墨岭,即善卷境内的离墨山,又名九峰山;
西边是烟峰,即鲸塘境内的烟山,又名紫云山。两山与鲸塘桥的直线距离均为6里左右。桥南有桃溪,即始于张渚的桃溪河;桥北有濑水,即古称荆溪的南溪河;
而贯通桃溪河与南溪河的鲸溪河,又名鲸塘大河,即桥联中所指的中流。南桃溪、北濑水与中流的结点距离鲸塘桥均为8里左右。桥联的动人之处在于联中有画,画中有诗。山水桥涵,远近高低,错落有致,诗情画意。

鲸塘古桥是宜兴结构最严密、气势最宏伟、造型最美观、现存最大石拱桥,如今还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针对该区域运河沿岸景观不足和缺少公共休闲场地等问题,在加强对原有鲸塘桥、桥亭、古碑等文物保护的同时,还规划新建了桥亭广场、柳塘广场、鲸溪广场,并配套了绿化景观,有效提升了当地居民生活品质。

鲸塘老街及鲸塘桥历史街区经过改造后,将可以见到统一的白墙黛瓦建筑,一色的长板槽拼门、挑担式副檐和古色古香的楼窗格扇,成为宜兴西郊的重要水乡古镇景观。
谢谢欣赏。

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