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路公路汽车到和孚镇,先到和孚镇袁家汇河街风情观光区,参观袁家故居——市井文化博物馆、名人旧宅钟飞滨故居、水乡半岛祠堂总管堂,然后到达餐饮区,沿市河布局的酒肆茶楼,最后到达滨湖广场,一览现代水乡的滨湖风貌。游客在茶肆、酒楼、小桥、流水、河埠、广场、码头的空间组合中,体验传统的、现代的水乡市井风情。可选择在餐饮区或滨湖广场选择餐厅,享用和孚特色的市井美食。












游和孚后再坐船经由和孚漾、古运河航道至荻港老镇文化休闲区,或由和孚景观大道走陆路至荻港(右手公路徒步,南行二公路,左拐一公里即可到达)。参观荻港老镇文化区南苕胜景、演教禅寺、老镇世家园林,游览内河街市内环棣、运河港市外环棣,感受老镇昔日繁华,参观章鸿钊故居三瑞堂等名人故居,在三瑞堂享用章府家宴。品味荻港的世家名菜或湖鲜美食。也可根据就餐时间的安排,先荻港后袁家汇。

水乡荻港纯粹古镇

地处杭嘉湖平原的荻港,以滨临和孚漾而得名。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古人类活动,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著名的有“南苕胜境”、“演教寺”、“三瑞堂”。荻港、袁家汇两座古镇小桥流水、回廊曲巷,可与周庄、乌镇、南浮等媲美。

获港,四面环水,河港纵横,大部分民宅沿河而建。古代是“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黄昏渔火光,不见一人行。”这个原先芦苇丛生的乡间小镇,却人杰地灵,在历史鼎盛的200年间,共出了50多名进士、状元和100多名太学生、贡生和举人。

南苕胜景位于荻港东南,建于始称乾嘉盛世的年代。当时是一座建筑群,其中以云怡堂、积川书塾最为有名。云怡堂建于乾隆34年,即公元1769年,由荻港人朱南屏建于元代庞石舟溪隐堂故址。分前后两进,前为文昌阁,后为纯阳楼,供吕纯阳祖师。云怡堂是道教设坛的所在地。堂内曾保存全部“道藏经”,分十座樟木书橱存放,并有石碑记载昔年其得书经过,后为市博物馆收藏。其后,由章氏第九世章遹翰等人发起捐地助资进行拓建,花费四千多银元建造“南苕胜境”。改纯阳楼为吕祖殿,新建积川书塾、读书处、涵养居,并筑放生池,上架石梁桥,大门悬“南苕胜境”额。改建后的吕祖殿颇具规模,为楼井式结构,楼中不铺板,围以木栏,可扶栏绕行,崇拜吕祖,上楼则可临窗远眺,隐约苕云,俯视则苍松、老梅、尽收眼底,美不胜收。清嘉庆五年,当地的湖州知府善庆,以荻港吕祖庙“祷雨祈睛,历著灵验”为由,请浙江巡抚上书奏请嘉庆帝钦赐加封,时年8月12日,得嘉庆帝为吕祖庙御书“玉清赞化”匾额和钦赐“警化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祠”额,为当时当地一大盛事。









有点历史的理发店,与茶馆共居一室。

旧市街原汁原味。

积川书塾原为荻港章氏私家书塾,荻港章姓是村里的名门望族,章氏第六世霞桴公嘉猷弟兄三人,有鉴于科举考试为读书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事关个人荣华富贵和家庭荣宗耀祖,因而重视教育、培植子弟,代代相传。族中的章咸文曾亲自执教,将其子乃焯送入仕途,死后因儿子的关系诰封为朝议大夫。书塾迁入祖师堂后,取名为积川书塾,“积川”二字取自古人荀子所言“土积成山,水积成川”,意为希望培养出许许多多熟谙诗书的读书人。乾隆戌年申夏,吏部右侍郎朱珪督学浙江游历至此,不禁感叹:“于斯治心讲学,可以挹山川之秀左右逢源矣!”游后撰《积川书塾记》。

那个时代的遗迹。



走进江南古镇荻港,彷佛为你打开尘封了的记忆。

旅游宣传资料,再过数年,这里或许不再清静。



积川书塾执教的老师,以章姓为主,多为博学多才,德高望重之士。因而当时有不少学生慕名负笈而来。在清两百年间,积川书塾出了五十多位进士,一百多名大学生、贡生、举人,在历史上名噪一时。

小巷也许会感觉是那么亲切,宛如儿时嬉戏的地方。








旅游设施,厕所要认清古人衣服身份。别弄错!

湖州公交汽车104路B(华楼桥-千金);南浔101a路公交八里店新桥转104B.
走过小桥流水的荻港,小小的荻港村,放眼尽是公园式的古典建筑。荻港村本着“修旧如旧,建新如古”的理念,完好地保留着古建筑原貌。从残照烟柳的演教禅寺,到悬挂御赐“玉清赞化”金匾的道教胜地南苕胜境;从沿河而建逶迤连绵的沿街走廊,到积川书塾依然清晰的八角放生池,无不透着荻港的古风遗韵。

谢谢欣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