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石路西扩动迁,五中危在旦夕,围墙外的建筑几乎已成废墟,站在五中的红砖洋楼校园里,看着那座1885年从美国马萨诸塞州带来的铜钟。仿佛听到铜钟敲击的上课声,应该去教室上课了......

苏州市第五中学,在苏州市区学校中办学史最长。学校创立于一八九二年。宣统三年,基督教北长老会海依士把萃英书院迁到三乐湾,先为小学,复办中学。一九一一年改名为萃英中学。旧时,金陵、之江、沪江等教会大学均以该校为认可中学。民国元老叶楚伧先生曾经给萃英中学题词曰:“尽东南之美”。萃英中学在苏州现代教育史上的开拓性的地位,也让时任教育部长的王世杰给萃英中学题词:“苏校先河”。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创办于一九四三年的圣光中学,抗战后由重庆迁入苏州,一九五二年圣光中学并入萃英中学。改名为苏州市第五中学。

学校东起义慈巷,西接枫桥路,南临三乐湾,北靠上塘街,毗邻石路闹市,倚望江枫幽景。校园内绿树参天,鸟语花香,幢幢欧式小楼与现代楼宇、古典廊亭在绿荫青蔓掩映下,构画出别具韵味的校园风光。

萃英中学是苏州十余所教会学校之一。集萃凝英,人杰地灵。据说学校有五个百年宝:一百年的萃英中学老校舍,二百年的清代刻本,三百年的古戏台,四百年的古樟树,还有五百年的“踹石”,是苏州历来著名的“名教地”,是实至名归的传统历史名校。

五十年代时,五中师资力量人文荟萃。有留欧美归来的,名牌大学毕业的(圣约翰、复旦等),还有社会文人(报社编辑、编导等)、前朝翰林后代、知名人士后代,另外还有从高等院校下放来的大学教员......
认识第一位五中老师,是在学校外的其他单位。他叫孙民新,说是五中右派,被下放到夹剪弄的松子加工厂(火神庙)做会计。其实,当时被右派的,还有留美人士原萃英中学校长葛鸿钧、市民盟负责人原河清中学校长陈有(友)声等。

六十年代中期以前,五中还有好多优秀教师:数学老师张运均、吴黎明(胡悝铭)、夏馥贞、黄恭仪、胡玉馨、钱行、潘树;物理老师顾曾元、陆锁亨、卞(吴)璞;化学老师岑晓峰、许武汉、曹凤吉;语文老师夏承夑、毕敦辅(甫)、徐尧芬、林洪文、董秋风、周凤岐、文工;外语高俊杰、董为奋、周正;历史史家堔(琛)、彭果;地理张继生;政治诸中立、王匀均、史传新等。
(教师资料有校友、网友记忆提供。 仅供参考。
欢迎指正。)

地理课一般排在下午,张继生老师上午比较轻松,午饭总是第一个去食堂。上课时,窗户中望见张老师走过,就知道上午学习即将结束,可以吃午饭了。那时学生都没有手表,或者在桌子上划条线,阳光缝合时,也就到时间了。
学校门房李大爷面善和气,其孙不仅是同学,而且是要好的朋友,进出学校大门总能得到门房李大爷关照。

海外华侨归国,分配在五中欧式小楼里,几名华侨学生的穿着打扮,在校园成为五中的一道风景线。
文革中,首先被冲击的是教师。钱行与他的哥哥(苏州市一中老师)钱拙,成为苏州第一批冲击对象。原因是在台湾的父亲钱穆。接着几乎所有教师都被批斗。英语董老师据说原是北大助教,上课时会让学生去校外买烘山芋,很快乐的上海人。被批斗时表情依然如平常一般,开始烧那些厚厚的外文工具书时,哭了......

学校门房李大爷,与其孙回北京去了......
68年,全体五中学生被上山下乡。五中西边围墙临时拆开,公交车停满枫桥路,学生如秋风扫落叶般被赶上汽车……不久,有学生从农村写信给老师,抱怨那些帮助学校赶学生下乡的老师时,学校传来消息:从校长、教导主任到学校的教育骨干,也要下放到苏北农村。学校师生又一次站在一起,上次在教室,这次在田头。从那一刻起,在农村磨练的学生学会了思索,老师重新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以后数十年的经历表明,这段时期的师生情义,反而更加深厚。
没有了老师学生的五中,除了红砖洋楼的漂亮建筑外,还有什么?
在一个多世纪的教学历史中,始终没变的是幢幢欧式小楼。这些红砖洋楼的漂亮建筑,见证了五中百十年的集萃凝英、百十年的神圣伟光。2012年,苏州市第五中学的前身,萃英中学办学至今已经120周年。石路西扩动迁,五中怎么办?

本世纪来,学校孕育了悠久优良的办学传统,严谨求实的教育风尚。将会像红砖洋楼的建筑同样漂亮。
谢谢欣赏!壬辰年夏重走三乐湾。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请参阅系列博文:
苏州三乐湾旧时吃货
2012-07-08
05:44[编辑] 更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