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荡口历代先辈继承发扬泰伯开基的创业精神。从华贞固到华燧、华绎之,从农副业到印刷、刺绣、餐饮、贸易、仓储等工商物流业,从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到遐迩闻名的商业码头和经济重镇,无不闪耀着创业文化的光辉。荡口历来是崇教之区,无论是家教、义学,还是新学校的教育,都十分成功。明清两朝荡口的进士、举人及其他各类俊才众多。近代以来这里培育出的杰出人才,如华蘅芳、华世芳、华王基、钱穆、顾毓王秀、钱伟长、钱临照、王莘、华君武等,均享誉海内外。何以如此了得。试从民风底藴说起。
凡说起民风,必会与纯朴联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其中一条。上世纪,在离荡口东数十公里处农村插队。村里农民家多不锁门,少数锁门的也是形同虚设,将鈅匙放在大门搭板上。笔者也依样画葫芦,鈅匙顺手扔在猫洞后,从不随身带。以致左邻右舍都知道鈅匙藏在哪里,笔者朋友来访,也能自行找到鈅匙进入。当然,房子里也没有什么贵重的物品,上不上锁差异不是很大,然而,更重要的是因为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直在想,吴地民风为何如此纯朴,肯定与传承有关。
荡口华氏始迁祖,华贞固公有专著“虑得集”。昌黎韩子曰: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书。余读毗陵贞固华处士《虑得集》而重感焉。华氏为堠阳钜族,世以尊德乐义相承,故处士之立言制行,皆切于致知力行之事也。曰家劝,尊祖以示训,忠厚而恻怛;曰祭礼习目,酌古以准今,有条而不紊;曰冠婚仪略,尚质而右文,丰约而适中;曰妇仪之教,辞简而意切;曰治丧记要,量事以制宜,固可以垂世而立教。“虑得集”得以教育子孙后代,继承上世,慈善之性,钝良之德,务农济物之道,修之于躬,劝告于子子孙孙,人人相守,世世相传,笃信而力行之。则能根本坚固,枝叶自然长茂。故后世子孙大多遵守。

据荡口华氏老人说,古镇不管是市镇上还是农村里,民风纯朴,人们乐于奉祖上传承敦厚朴实的风俗来行事。在农村,一家有难,咸都相助,一家有事,人人出力,至今仍然。在农村中真是守望相助,每村几十户人家,原来房舍较浅,家中有人无人,门屋常开,邻居缺长少短,可以自行借用,不须告知,只须用后归还,如有损坏,一般都能自觉赔偿,不会借而不还,有悖常理。村上有婚丧之大事,则不用邀约,不管男女,都自动上门帮忙,洗碗托盘,烧火送茶,十分勤勉,事后不取分文,这也被认为天经地义,人之常情,约定俗成。如果婚嫁庆寿,则送寿面,送喜圆,主家亲送至每户。故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如偶尔发生了争吵,邻里纷纷劝解,立即化解误会,和好如常。可以这样说,一村如一个大家庭,和谐为上。市镇较农村稍为枸谨一些。因为市镇店铺多,外来人口也多,白天营业较忙,晚上店门关上,就不管别事了。并且市镇上深宅大院较多,各家大门一关,不与外人相关。但也只要相互招呼,也能以赤诚之心相互帮助。结婚,祝寿,寿面,喜糖,一个地段的邻里也都派到。
此外,如有大的纠纷,不管市镇农村,也由一二个当地有威信之长者,主动出面调解处理,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事人也会心悦诚服的接受。在五十年代初以前,村内有事,老师也可参与调解,而且群众很听调解,就照先生说的办吧,(所谓先生就是学校里的老师)这是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促成的,当事方认为先生断文识字,处理向题是公平公正的,也照办不误。逢到大的纠葛,那就请吃讲茶评理。总之,一般除人命案外,绝不会经官动府,通过司法顺序来解决的。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稍有争议自行调解,这是安居乐业的根本,是社会风气和谐的重要标志。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中,也有一段描写:先父在时,向镇上各店铺购买货物,例不付款,待年终清结。先父卒后,上街买小品杂物,先母命余任之。一日,到街上购酱油,先母令携钱往,随购随付。店铺中人不受。余坚欲付,铺中人坚不纳。谓:"汝家例可记账,何急为。"不得已,携钱归。其他店铺亦然。先母曰:"此又为难矣。汝父在时,家用能求节省即可。今非昔比,万一年终有拖欠,又奈何。"及岁除,镇上各店铺派人四出收账,例先赴四乡,镇上又分区分家,认为最可靠者最后至。余家必在午夜后,亦有黎明始到者。例须手提灯笼,示除夕未过。先母必令先兄及余坐守,不愿闭门有拖欠。余兄及余往往竟夕不寐。但亦有竟不来者。先母曰:"家中有钱,可勿记账在心,家中无钱,岂不令我心上老记一账。"及余家迁返七房桥,此事始已。及后,先兄及余每月进款,必交先母。及岁除,先兄及余集先母卧室,先兄必开先母抽屉,得十元八元,必曰:"今年又有余存。"母子三人,皆面有喜色。
"仁义理智信",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底藴,在荡口、在苏州、在吴地,仁义道德自古以来就有充分体现。然而,今日许多不良现象,有悖常理,应该引起社会的反思。民风纯朴,一笔无形之文化遗产。淳厚的睦邻文化,应大加倡导,发扬光大,彰显吴地民众、乃至中华民族的优良底藴。
谢谢欣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