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苏州只有太湖、金鸡湖、石湖、阳澄湖,哪里来的苏州“西湖”?自从宋代以来,苏州阊门一带就是繁华之地,全是建筑,能见到空地的机会不多。太平天国火烧后、抗日战争日本飞机轰炸后,都曾将阊门外夷为平地。

日前,在苏州阊门外三六湾拆迁区,又能看到了开阔的空地,不禁有点感慨。在好多好多年以前,这里原本应该是遍地原野……不,打住!应该告诉你:这里可能完全在水下,这里有半个杭州西湖大的湖泊,你信不?这就是苏州历史上记载的“夏驾湖”。

唐人陆广微在《吴地记》云:“夏驾湖,寿梦盛夏乘驾纳凉处。凿湖为池,置苑为囿”。《吴郡志》和清同治《苏州府志》都记述了夏驾湖的所在地点及其历史变迁:“在吴县西城下,吴趋坊西”。“今城下犹存外濠,有湾亦名夏驾,连运河而水浸广。种菱甚美,谓之夏驾湖菱。今多湮为民居,其半在城内者为民田,惟两水汇处犹称旧名”。“夏驾湖”位于今天苏州城内吴趋坊以西一带。以西有多远不详,可能数百米,也可能数公里。到宋朝,湖已基本不存,仅在西城根下留有一部分,与外护城河相连,当地百姓在其中植栽菱荷,其菱味甜美,称“夏驾湖菱”。宋人杨备有《夏驾湖》诗云:“湖面波光鉴影开,绿荷红菱绕楼台。可怜风物还依旧,曾见吴王六马来。”大约到清代初年,夏驾湖完全湮为平地。今人何先生考证;外濠城外的那一大块。烂田不适宜农作物的耕种,故这一带长期不产五谷杂粮,但却较适应水性植物如菱的生长。久之,这里的菱因土质原因而味甜色美,享有盛名,被称为“夏驾湖菱”。后被范成大写进了《吴郡志》。水菱的名声大了,销路广了,需求量增加了,因而许多人因利益驱使来到这里,利用这块特有土地开始大量养殖。人多了,逐渐形成了居民村落。因这里以产菱闻名,又靠近河塘,故人们称这里为“菱塘”。即今日
“菱塘浜”。笔者记忆中,朱家庄胡家浜青石桥一带,上世纪有较宽的水面,连接南兵营及菱塘浜。如今,河流仍在,宽的水面已填平。
《平江图》也用醒目的字体和图案,标示出夏驾湖、姑苏台、百花洲,沧浪亭等名胜古迹游览区。夏驾湖的位置标设在金门向南包括原廿一中学、高井头一带。学士街西侧的平江中学所保留的怡老园遗迹,据说是夏驾湖在苏州最早的赏荷之地,后来南北淤塞,留存的水域,成了明代大学士王鏊故宅怡老园的荷池。

何先生考证;绿色圈子里就是“夏驾湖”湖泊。
《平江图》的编制者所标设的夏驾湖的位置,确实是当年夏驾湖的所在,但却只是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它作为夏驾湖的一端,暂且作为东端的话,那么,根据《吴郡志》的记载向西延伸,跨过外濠(南新桥),直至今天朱家庄毛家桥北面永津桥,这里包括整个石路地区、南北兵营、菱塘新村、彩香一村、朱家庄等,沿桐泾路向南,再由三香路折向东,回跨运河(姑胥桥),至胥门内大街止,与东端形成一条弯曲的连线。这样,金门暂作的东端就成了夏驾湖的东南点,三香路、桐泾路口的寺泾桥就成了西南点,而永津桥就是西北点。当然,自然湖泊是不可能这样规整成形的,我们这样定点,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已。如果按照这个定点,那么夏驾湖的东西平均长约1.6公里,南北长平均也约1.6公里,加之不规则水面,总面积约2.6—2.8平方公里,差不多有半个杭州西湖那么大。这就是苏州城西曾经的西湖。太湖流域,远古湖泊遍布。平原湖泊圆形长圆形较多。参考今日留下的苏州湖泊,也都接近于圆形。依稀可以看到夏驾湖当年的轮廓。
夏驾湖的位置标设,只是含混分析,不具权威性。夏驾湖是距今两千五百八十多年前吴国著名的景区,是吴王寿梦的避暑行宫,也是苏州园林的鼻祖。即使是后来的长洲苑、姑苏台建成后,依然不能掩其声名。文人骚客的诗词文赋,怀古喻今,倒也代不乏人。但关于夏驾湖的地理位置、大概面积以及建造意图,至今尚无一个比较确切的结论。但是,苏州确实曾经也有西湖,她的名字叫“夏驾湖”。
谢谢欣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