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人民桥汽车站下车,朝东左转,就能看见南门大街与县南街路口。
旧时的常熟,南门坛上、总马桥、南门大街、跨塘桥、县南街、老县场一线商铺林立,是最繁华的商业街区。1937年夏,用碎石铺砌、路宽10米的常熟城区南北干道筑成通车,县南街即是其中一段。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优势的转移和南门商业区的衰落,这条传统韵味浓郁的商业街走向了末路,渐渐破败了。路过时,县南街正被封闭改造。
1938年县南街照片
以前县南街附近有很多饮食店,光跨塘桥头就有几家点心店,跨塘桥大饼油条店;南门大街口的复兴馄饨店;南泾堂口的味雅点心店。现今,闻名常熟的松盛糕团店开在南门大街口转弯处,桥边是松盛糕团店的皱纱馄饨店。闻其名,进店品尝。“皱纱馄饨”其实就是小馄饨。店里伙计拿一根扁长的木片,沿着盛肉糜的碗沿一刮,肉糜往馄饨皮上一滚一带,另一只手一捏就算包好了。只见酱色的肉糜透过薄如纱的馄饨皮若隐若现。吃在嘴里是鲜嫩柔滑,吃光了馄饨,连汤都让喝个精光。
“皱纱馄饨”照片
常熟古城,中间地块的标志性建筑是县衙、慧日寺和老县场;东北方地块的标志性建筑是各种公立私立的学堂;东南方地块的标志性建筑是方塔;西南方地块的标志性建筑是繁华商业街、米粮仓和各种园林建筑;西北方地块的标志性建筑则是虞山以及依山而筑的众多的庙宇寺观。还有琴川运河两端的小东门、水北门,则是古城的水路咽喉。
琴川河未改造前照片“常熟百晓”
琴川河改造后照片
常熟城区贯穿南北的主干河道是琴川河,从水关桥到水北门,沟通了常熟城内的水系,七溪流水皆汇入琴川河后通江达海,琴川河被誉为常熟古城的母亲河。琴川河边就是河东街。河东街是常熟城南内最长的一条街,也是历史最长的一条巷。说它是街,倒不如视之为小巷来得妥贴。说到它的历史,则历经唐宋元明清,是真正的千年古街。桥下古琴川河流淌如溪,来自虞山山麓七溪的涓涓细流,水源贯通长江。唐时开挖有30米宽,利于舟楫。水是活的,在河东和河西宽宽狭狭的屋舍下穿流而过,小河上叠起斑驳。

琴川河未改造前照片“常熟百晓”

琴川河改造后照片
清初雍正间,在原来的常熟县治内添设昭文县,把同一县城划分为两个县区,以小东门到水北门的河道为界,河西属常熟,河东属昭文。此河正是琴川河。每逢交界处发生事故,两县县令总是互相推诿,唯恐牵累,但求自己境内平安无事。

河东街未改造前照片“常熟百晓”

河东街改造后照片
琴川河自古以来就是常熟的母亲河,世世代代的常熟人就围绕着它奋斗成长。“昔人肇佳名,千古称琴川”,因常熟城里有七条河流并行如古琴七弦,所以常熟有个“琴川”的别名。常熟“琴川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早在2004年常熟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古琴之乡”的称号,常熟还代表中国和奥地利联合发行了一套《古琴与钢琴》的邮票,而以常熟虞山古琴为代表的中国古琴,更是早已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常熟的琴川河以及与其连接的七条河道在历史上曾形成了“七溪流水皆通海”的城市独特景观。
河东街未改造前照片“常熟百晓”

河东街改造后照片
河东街边的学前街
改造的河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持原来平房格局,基本是民居。商店很少。
环城东路,原来东城墙
引线街东口的河东街。河东街街区,现代化管线都到位,老百姓生活方便。
沿河边北上去《燕园》。
滑石桥,琴川河支流。
琴川河流往福山塘,福山塘通长江。水面波浪不是风吹的,是急流引成。
远处亭后黑瓦高屋,即是《燕园》
对于江南水乡来说,河街民居至今依然在古城南北交通与引水泄洪上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保存至今的具有浓厚江南民居传统风格的河街建筑则成为古城的珍贵历史遗产,至今这一带街区保存比较完整,成为常熟古城历史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常熟古城的重要地标。因而,琴川河传统风貌带被确定为该市总体规划和名城保护规划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前往《曾赵花园》走的是老街,也可以坐公交从大马路去。常熟第一人民医院北边,有条荷花馆的路,一直朝西,就是《曾赵花园》。

荷花馆6号
前面绿树处就是《曾赵花园》。
右边墙内《曾赵花园》。
《曾赵花园》大门,九万圩地区曾发现古代城墙。
马路上的城墙遗迹,以后专题介绍。
元河桥,桥南是城外。

从城内望,可以看见城外的街河岸景。请看下集《逛常熟城外老街》
谢谢欣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