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影射桂王朱由榔论
(2012-03-08 07:48:3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显隐双文红楼梦 |
作者: 李 明鸟
惜春在《红楼梦》中,是贾府当权者族长贾珍的亲妹妹,体现了其出身的高贵。惜春对应朱由榔桂王政权(1623~1662),继承皇统桂王朱由榔也有着显赫一时的皇家血统:朱由榔的父亲、桂恭王朱常瀛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第七个儿子。因此,从血缘上说,朱由榔是嫡正的皇系。正是有了这点“皇家血统”,朱由榔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登上所谓的“九五之尊”。
惜春影射的永历帝,是在所谓建立南明王朝的『三春事业』中的第三年建立的,因此虽然她在贾府四春中排为第四,其判词却说她『勘破三春景不长』,作出世逃避之想。惜春这个判辞,实际上是围绕她所影射的桂王的一生而说的。根据南明史记载,桂王朱由榔看破这明是复不了的,拒绝登基,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作了皇帝,其一生的特征也是『逃避』二字,故他有『逃跑天子』的绰号。在书中,他的影像惜春的对应象征行为就是:避世出家。此文就以此为中心,作一具体详细的解释。
一、惜春判辞判曲解
惜春判辞判曲在书中第五回。
判辞及其配画:
后面便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判曲《虚花悟》云: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勘破三春景不长』,指惜春及其所影射的桂王对『三春事业』的『看破』,认为其『景不长』,『到头来,谁把秋捱过?』逃避不了死亡的命运。明末清初的中国,野蛮满清入侵,生灵涂炭,『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一片战争死亡、人间地狱惨象。当时的清兵,野蛮强横而不可抵挡,在永历之前,弘光、隆武和鲁王王朝在清兵的铁蹄下,『春荣秋谢花折磨』,踏为尘泥。『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认为这第三春的事业也将是徒劳无用,下场悲惨的。因此,朱由榔在当时,从心底里是不愿意从事这个第三春事业的。史料记载表明,当时把桂王朱由榔请出来监国,明遗臣十三太保(丁魁楚、吕大器、陈子壮等人)费了好大周折。桂王实在不愿意出头,还请母亲王太妃严辞拒绝:『诸君何患无君?吾儿仁柔,愿更择其可者。』桂王家族愈是不干,十三太保愈是坚请,僵持不下。最后,实在无法,柔弱的朱由榔只好让步,暂为监国,遂有1646年十月初十日在肇庆就任监国一事。
『缁衣顿改昔年妆』句,紧接着『勘破』而来。缁衣,黑色的衣服,指僧尼穿的黑衣,所以出家也叫披缁。因为看破了,所以就求生逃避。逃避的最高境界,当然就是出家。《红楼梦》作者形象、有机、技巧地将惜春朱由榔的『逃跑』写成『出家』,不可谓不是用心良苦,对朱由榔的景况,他也深表同情:『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面对死亡的个人孤独、恐惧和无助,在『独卧青灯古佛旁』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露。永历朝在逃亡中建立,在逃亡中度日,艰难地撑持了16年。朱由榔的帝王生涯,是在逃避中度过的,他闻警即逃,面对猎者渔夫,他如鸟如鱼:惊惊如受弹之鸟,急急如漏网之鱼。逃逃避避,恶梦连绵,一路逃入缅甸,可又被吴三桂在1662年(康熙元年)春俘还昆明。永历帝父子被押回昆明后,关在篦子坡头金禅寺内。康熙元年4月,吴三桂为断绝后患,断绝尚有兵力的李定国以永历帝为号召来反清,在金禅寺里用弓弦勒死永历皇帝,为朱由榔『独卧青灯古佛旁』作了注解。
判曲《虚花悟》的主旋律是与判辞完全一致的,所谓『长生果』的『长生』,明指惜春为求长生而避世出家,隐指永历皇帝为『永历』而『逃跑』逃避。值得注意的是,判曲中三提『天』字,如『天和』『天上夭桃』『连天』等,还另外隐有深意。
二、惜春判曲中西方天上长生果解
判曲《虚花悟》三提『天』字的句子分别是: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一提西方长生果的句子是: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天和:中国传统文化崇拜天,天和与天灾反对,指天之和气。太平和气至,和平安宁,世界平和。
天上夭桃:古人认为,地之天上还有一个天上神仙世界,玉皇大帝是其主宰。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都是说天界一派荣华丰盛景象。此句曲意,出自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其诗曰:「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连天衰草:连天,地天相连,指极目所望至地平线之景观。连天衰草遮坟墓,极目所望,衰草坟墓遮地连天,『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正如《楚辞·沼魂》说:「目极千里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西方」二句,表面指皈依佛教,求得超度,觅取长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
《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论的是如何通过观的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谜底,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了!
难道历史上的南明永历朝廷,真与天主教有过什么交往吗?
一查网络,相关文章很多。例如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册第275-301页『2』载:
桂王政权差不多半是个天主教徒的政权,永历帝的拥立者大学士瞿式耜、司礼监庞
尤其值得推荐的是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黄一农教授的力作《南明永历朝廷与天主教》一文『3』。下面我将他文章中与本文相关的内容抄录如下:
1、天主教在永历朝中十分活耀,共有瞿安德(Andreas
2、永历朝的太监庞天寿(教名亚基楼,Achilleus)或是内廷中最早入教者之一,他是在天启间或崇祯初由龙华民领洗的。崇祯殉国后,他投奔隆武帝,永历元年(1647)八月,担任位高权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并在其师瞿安德的协助之下,令内廷许多重要人物均入教。根据西人材料,瞿安德同时替两宫太后和皇后施洗礼,而受洗之时,庞天寿还充当教父,永历帝当时身在异地,两日后返回始知道此事,但并不反对,惟因其不能遵守一夫一妻之诫律,本身并不愿入教。王太后在受洗后,曾祈请天主使满兵败退,越数日,果有数省反正。不久,皇后生子,瞿安德要为其举行洗礼,皇帝或担心他将来不能娶嫔妃以广子嗣,故坚不同意。但因此子在三个月大时害重病,为求天主庇佑,乃允其入教,庞天寿仍充教父,旋即康复。永历帝遂派遣一使节团至澳门,于二年(1648)九月在耶稣会教堂的祭坛前行礼,表达对皇子病愈的感激,且藉机请求军援。
3、永历元年(1647)正月,跸桂林;三月,帝入全州,瞿式耜和焦琏在桂林大败清军,其中毙敌骑数百所用的西洋大炮,即是由庞天寿所督造。
4、永历二年(1648)八月朔,在几经流离之后,帝终于又移跸其发祥正位时所在的肇庆,而天主教也已在内廷中蓬勃发展。随侍的司礼太监庞天寿当时奉命提督勇卫军,他在此军中起用「西番书」为符识,并举荐其师瞿安德掌钦天监事,伴随当时各种附会的「祥瑞」,瞿安德亦藉机进献「图谶」,令帝大喜。该图谶是一幅绘有圣母玛利亚怀抱新生耶稣的画,旁边站着圣约翰(St.
至于前引文中所谓的「十字架旗之胜利」,应指的是永历初期几件振奋人心之事,如元年(1647)的桂林大捷、二年的金声桓和李成栋反正。而该「十字架旗」或即庞天寿在勇卫军中所起用的有「西番书」符识的旗帜,此举很可能受到日本教会的启发,因在宽永十四年(1637)爆发的岛原之变中,由天草四郎所领导的叛军多为天主教徒,而其所用的军旗即绘有十字、圣杯和天使等图案,并书有原意为「荣耀归于圣礼」的拉丁文(西番书)。
三年正月,时任耶稣会中国副省省长的曾德昭,在瞿安德的伴随下经广州抵达肇庆,在大约两个月的停留期间,曾德昭答应王太后和庞天寿将再增派一位传教士协助瞿安德,曾德昭回返广州后,就指派卜弥格前往。永历三年(1649)正月,瞿安德获准颁行以西法所编定的新历,取代了明朝已行用约两百八十年的大统历,惟在同年十二月,此历即因给事中尹三聘劾其「擅用夷历,□乱祖宪」,而遭废行。
5、随着局势的恶化,永历帝于四年(1650)正月撤离肇庆,暂迁至广西梧州。十月,眼看倾颓在即的王太后和庞天寿遂决定私遣耶稣会士卜弥格使欧,随行的只有一位奉教的游击陈安德,在卜弥格所携去的信中均有意地将尚未被册立为东宫的慈炫称作皇太子,期盼能获得教皇、耶稣会总会长以及其它天主教国家的同情与帮忙。就在卜弥格离开澳门的一个多月前,广州和桂林相继陷落,但他在欧洲时却从不曾提及此一窘况,原因应为避免对其「出使」之事产生负面影响
永历王太后和司礼太监庞天寿上教皇书现存于梵谛冈密件档案处,编号为
王太后致谕罗马教皇因诺曾爵书
此函为卷轴式,黄绢金边,其文曰:
大明宁圣慈肃皇太后烈纳致谕于因诺曾爵─代天主耶稣在世总师、公教皇主圣父─座前:窃念烈纳本中国女子,忝处皇宫,惟知阃中之礼,未谙域外之教,赖有耶稣会士瞿纱微在我皇朝敷扬圣教,传闻自外,予始知之,遂尔信心,敬领圣洗,使皇太后玛利亚、中宫皇后亚纳及皇太子当定,并请入教领圣洗,?
永历四年十月十一日
末钤「宁圣慈肃皇太后宝」方印。耶稣会士开意吉曾将此文全译,但将印文译作「最正直、聪明、仁慈、值得尊敬的皇帝之印
6、永历五年(1651),信教最坚的王太后以及瞿安德先后去世,而卜弥格亦因葡属印度官员反对其任务,而不被允许搭船返欧。或因满清政权已然巩固,且中国副省的教务工作日益蓬勃,耶稣会因此在瞿安德过世之后,就不再派人至南明。
1655年12月,新上任的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终于接见卜弥格,并交给他两封分别致王太后和庞天寿的回信,但其中尽只是应酬式的内容。
自称代表明廷「出使」的卜弥格,于1656年3月搭船离开里斯本,随身携带着两封教皇的覆书、六封耶稣会总会长致明廷中人的信、两封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致永历帝和庞天寿的信,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但当卜弥格返回东方时,澳门当局明白表示不欢迎他借道,以避免危害其正与清人建立的友好关系,卜弥格不得已转赴安南,在此,他得知了王太后和庞天寿的死讯。当时耶稣会的日本省或中国副省都不承认卜弥格为其成员,无助的卜弥格辗转进入中国,1659年8月22日(永历十三年七月五日)终因劳顿而死于边境,卒时只有陈安德陪伴在侧。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与太子俱死于云南,至于马太后与王皇后的出处,有称同时被杀,有称自杀(如属实,则违反天主教诫律),亦有称被俘至北京,不知孰是。
黄一农教授的历史考证,十分见其学力功夫,很是可信。由前述引文可见,永历帝及其家族乃至朝廷,都深受天主教的影响,永历帝的确也曾经乞求过天主教的帮助,以期挽救永历朝灭亡的命运,让永历朝永生。原来惜春的判曲中,还隐有如此一段南明历史。
三、惜春灯谜谶语解
惜春灯谜谶语见于第二十二回,语云: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贾政道:这是佛前海灯嗄。惜春笑答道:是海灯。贾政心内沉思道: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
惜春这个灯谜谶语,与前述判辞判曲的主旨一致,说的是惜春为求生存而避世出家,即是朱由榔这个『逃跑天子』的换种说法。他跑来跑去,如同一个行游乞丐,乞生乞食,正如脂批所叹:『宁不悲夫!』
惜春这个乞丐经历,也影射着永历帝朱由榔的经历。在永历五年后,随着信教最坚的王太后以及瞿安德的先后去世,天主教与永历朝的来往基本断绝。与之巧合,永历帝随之也转入了他的『安龙』恶梦--『乞丐天子』时期。
《南天痕卷二.纪
1、永历六年春正月癸酉朔,上在归朝司留九日,发。戊子,至广南府。孙可望遣总兵王爱秀表请居安隆。二月戊申,上至安隆,改名安龙府。可望岁以银八千两、米六百石上供,从官取给焉。
2、(永历七年)上在安隆,日益穷促,闻定国得广西,且与可望有隙,乃与内阁吴贞毓等十八人谋召定国入卫;定国感泣,许之以身报。
3、(永历九年)上在安龙,涂苇箔以处,日食脱粟。守将承可望意,更相凌逼,挟弹射马,直入其门;文吏乘舆呵殿过之不复下,改称府为安笼。岁造开销银米册报可望,称皇帝一员月支若干、皇后一口月支若干,隐忍延喘而已。
后人评论说:
永历皇帝迁都安龙,看来仿佛是“天意”,其实是孙可望的计谋。孙可望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想借永历皇帝的名声来号召天下,却又不愿受他的制约,于是把永历皇帝笼居山中,而自己却坐镇贵阳,这不但有“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借口,而旦还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事已如此,永历皇帝只好忍气吞声,完全失去了皇帝的体统。他的所谓“行宫”,实际上就是安笼千户所的几间破屋,简直是一个难民的收容所。他成了一个“乞丐皇帝”,全部开支部靠孙可望施舍。孙可望任命的知府范应旭在造册时,特别注明:“皇帝一名,妃嫔几口,月支银若干。”发放银、米时,按册点名发放。落到这个地步,宫女、太监也只好自己担水、煮饭了。更可怜的是三个幼小的皇子,他们生不逢时,几岁就天折了。玉屏山下的“三王坟”,埋着第五皇子涪悼王慈炜、第六子两疡王慈耀、第七子渲冲王慈焊,随葬品除了红漆木方匣、陶罐、瓷瓶之外,便只有几十枚“永历通宝”和“兴朝通宝”的铜钱了。后人见此惨状,写下了这样一楹联,上联是“漠漠斜阳啼杜字”,下联是“萋萋芳草泣王孙”。永历王朝驻碎安龙4年,大概就是这种光景。『4』
朱由榔这个乞丐经历,在他后来无奈于1659年12月逃入缅甸后,又经历过一次。由于孙可望叛乱,朱由榔失去了大部分地盘,南明政权的力量已经大大削弱。顺治十六年,清军由降将吴三桂、洪承畴等率领,三路追逼南明政权。朱由榔无奈于12月逃入缅甸境内,被缅甸人解除武装后,安置在草房之中,处境十分困辱。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进兵缅甸,向缅甸国王索取朱由榔。缅甸国王哇达姆摩刚弑兄自立,内部不稳,无力与吴三桂对抗,只得答应他的请求,发兵三千围住朱由榔的住所,假称与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随从出屋饮咒水。朱由榔自知难以脱身,哭着写信给吴三桂,斥责吴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负义,但最后却又说,希望这位“旧朝重镇,新朝勋臣”,念及“先帝大德”,留他一条活路。吴三桂不允,仍加紧向缅甸国王催索,缅甸国王于是派兵把朱由榔抬到吴三桂军营。朱由榔被俘后,情形惨不忍睹,随侍的只有小内官五人、宫女三四人和跛足侍卫总兵邓凯。曾经随驾至缅的官吏及后妃、侍从,或死或散,或被清军抢走。吴三桂将朱由榔押回云南昆明,据说他被押回之时,许多百姓亲看到故主蒙难,『不免黯然神丧,无不泣下沾襟』。
四、惜春之『避事』与朱由榔的『避事』
前文论述过惜春之『避世』,影射着朱由榔的『逃跑』。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朱由榔为人懦弱寡断,贪生怕死,遇事毫无主见,用人又不当,实在承担不起中兴重任,因此从称帝之日起,便在逃亡中度日,人称『逃跑天子』。
《南天痕列传十五.瞿式耜》载:
戊子二月,郝永忠之众溃于灵川,入桂林;上仓卒欲西幸。式耜泣谏曰:敌在二百里外,何事张皇!今播迁无宁日,国气愈弱、兵气愈难振,民心皇皇,复何所依!且势果急,甲士正山立,咫尺天威,劝激将士,背城借一,胜败未可知。若以走为策,我能往,敌独不能蹑其后耶!上厉声曰:卿不过欲朕殉社稷耳。式耜泪下沾衣。
闻警即逃,是朱由榔的一贯作风,其心理原因显然就是贪生怕死,乞求长生。关于这个问题,前文已经反复说过,就不再赘述。这里我们将重点说说这二人的另外一个共同特征:『避事』。
惜春的『避事』,作者大笔写于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凤姐一干抄检者抄到了稻香村)彼时李纨犹病在床上,他与惜春是紧邻,又与探春相近,故顺路先到这两处。因李纨才吃了药睡着,不好惊动,只到丫鬟们房中一一的搜了一遍,也没有什么东西,遂到惜春房中来。因惜春年少,尚未识事,吓的不知当有什么事,故凤姐也少不得安慰他。谁知竟在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来,约共三四十个,因我们老子娘都在南方,如今只跟着叔叔过日子。我叔叔婶子只要吃酒赌钱,我哥哥怕交给他们又花了,所以每常得了,悄悄的烦了老妈妈带进来叫我收着的。"惜春胆小,见了这个也害怕,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凤姐笑道:"这话若果真呢,也倒可恕,只是不该私自传送进来。这个可以传递,什么不可以传递。这倒是传递人的不是了。若这话不真,倘是偷来的,你可就别想活了。"入画跪着哭道:"我不敢扯谎。奶奶只管明日问我们奶奶和大爷去,若说不是赏的,就拿我和我哥哥一同打死无怨。"凤姐道:"这个自然要问的,只是真赏的也有不是。谁许你私自传送东西的!你且说是谁作接应,我便饶你。下次万万不可。"惜春道:"嫂子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凤姐道:"素日我看他还好。谁没一个错,只这一次。二次犯下,二罪俱罚。但不知传递是谁。"惜春道:"若说传递,再无别个,必是后门上的张妈。他常肯和这些丫头们鬼鬼祟祟的,这些丫头们也都肯照顾他。"凤姐听说,便命人记下,将东西且交给周瑞家的暂拿着,等明日对明再议。于是别了惜春,方往迎春房内来。
可巧这日尤氏来看凤姐,坐了一回,到园中去又看过李纨。才要望候众姊妹们去,忽见惜春遣人来请,尤氏遂到了他房中来。惜春便将昨晚之事细细告诉与尤氏,又命将入画的东西一概要来与尤氏过目。尤氏道:"实是你哥哥赏他哥哥的,只不该私自传送,如今官盐竟成了私盐了。"因骂入画,"糊涂脂油蒙了心的。"惜春道:
惜春在这里所说的话,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历史上的朱由榔,也有『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的典型表现。《南天痕卷二.纪
(癸巳,永历七年)。上在安隆,日益穷促,闻定国得广西,且与可望有隙,乃与内阁吴贞毓等十八人谋召定国
入卫;定国感泣,许之以身报。
(甲午,永历八年)。可望闻密敕召定国等,三月使部将郑国、王受彦至安隆,杀与谋十八人;憾定国益甚。
“十八先生之狱”是一个惨痛的故事,它反映了永历王朝内部激烈的党争,而十八先生便成了这场党争的牺牲品。永历王朝来到安龙后,军政大权掌管在马吉翔手中,而宫廷护卫由庞天寿总管,他们馅媚孙可望,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孙可望又急于要当皇帝,对永历帝全无君臣之礼。在此危难之时,朝中一些有血气的人,见不惯他们勾勾搭搭的事,暗中与永历皇帝密谋策划,派人招李定国前来保驾。
但事机不密,为孙可望知道了,便派部将郑国到安龙,逮捕了内阁大学士吴贞毓、武安侯郑允元、大理寺卿杨钟等十八人,严刑拷打。永历帝虽然心中愤愤不平,但又没有办法,为了保全自己,装作不知内情,毫不干与,遂任他们被处置。于是郑国下了毒手,将他们凌迟处死,或处以绞刑,或斩首示众。人们见此惨状,不忍十八人暴尸荒野,将其尸骸、衣冠合葬于安龙城北。
典型人物的特征表现,惜春与朱由榔如同一人,体现了二人间的影射关系。
五、结语
本文第一次全面解开和详细分析论证了惜春的判辞判曲和灯谜谶语,认为它们是对桂王朱由榔命运的缩写,并且找到了她『勘破三春景不长』,作出世逃避之想所影射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桂王朱由榔这个『逃跑天子』一生的主旋律。本文还进一步解开了惜春(桂王朱由榔)判辞判曲中的『西方』『天上』『长生果』所隐藏的历史之谜,考证出桂王朱由榔的永历王朝,这个历史事实。此外,本文还分析论证了惜春『避世』『避事』这两个特征,均可在桂王朱由榔身上找到对应,进一步证明了二人间呈真假影射对应关系。
附七章参考文献
【1】李明鸟《三春四春契和论》,于
【2】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册第275-301页
【3】黄一农教授的力作《南明永历朝廷与天主教》
【4】陷落的帝都--安龙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