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中黄埠村的年味

标签:
杂谈 |
中黄埠村,位于小城地铁11号线博览中心站的北面,出了地铁站B口走过一条村民自发踩出来的不规则的小路,再跨过一座小桥就是村庄的南口。今天是辛丑年正月初五,我从这里进了村。
小村庄属即墨区温泉镇,前后还有南北黄埠两个自然村,在一条中轴线上,南黄埠村因为建设地铁已经拆迁,除了壮观的地铁线穿村而过之外,带给村民的不仅有高大的地铁站房,还有摩天的居民大楼,这些都让紧挨着的中黄埠村民有些眼红,虽然他们已经基本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们的土地早已被征用,只是等待的有些不太情愿。
那么,我走进中黄埠村则纯是属于偶然。
小城地铁11号线南起小城东部苗岭路,北至即墨钱谷山,中间串联了若干个村庄,我曾经乘坐过几次,一直想到铁路旁的小村子里走走,看看今天农民兄弟们的生活怎样了,毕竟我因退休的缘故,十几年没有下乡。时间久了,有些念想,在庚子年即将告辞时候,我在心里思忖着,要借辛丑年的正月,沿着11号地铁线走一走,瞧一瞧。
11号地铁线很长,去哪个村庄呢?微信问了一下租住在新海大附近农户家的老朋友,他说,现在农村里大多都是老人,冷冷清清,尤其是今年疫情的原因,村里的人更少了,你随机看看吧。我决定先一站坐到底,观察一下再说,谁料想,我坐的这趟车终点站是博览中心,离钱谷山站还远着呢。人算不如天算,那就下车转转吧,于是误打误撞地走进了中黄埠村。
进了村庄第一感觉是特别的干净,路面整洁,我下乡十几年遇到这样的村庄极为少见;其次是村里没有二层以上的楼房,这令我很惊奇,当下你走到哪个村庄,不论穷富,有个十几幢小楼是很正常的;第三是整个村里里静悄悄,没有人声鼎沸和鞭炮的炸响,除了家家户户大门口挂着的红灯笼和新贴对联之外,你很难相信这已经是热闹的正月。
走在村子的大道上,不管我站在村子的哪个位置,放眼望去,村子四周都是成片的高楼大厦或者是巍峨的吊塔,仿佛走进了城中村,一开始看不到一个人,只有从窗户里飘出的饭菜的香味,引诱得我直流口水,饥饿不期而至了。
我忍着叽里咕噜的肚子,还是举起了手中的相机......
有精明的村民在车站口开了饭店和小超市,收入颇丰。
不经意间走出的小路,也引导了我。
房前屋后真是漂亮,美化的丝毫不比城市差,门口还有镇政府颁发的
“美丽家庭”和“美丽庭院”牌匾,引领新风,这样的家庭在村里大
本想进去买点吃的,走到门口听到有婴儿的哭声,不忍心打扰,类似
门口的塑料桶告诉我这家是做化工生意的,但是新砌墙没有抹灰,
大娘看我是生人,很警惕。她告诉我这里是“中南埠”,也是我进村
门口的机器是什么?我知道,我学徒时玩过他的爷爷那一辈,但是
过去农村是养狗看家护院,现在是高科技了,用上了探头,几乎
家家户户都安了,不知和村委联网了没有。
村子四周都是工地,也催生了村民的出租民房和洗浴美发的生意,
进村时感觉特别干净有了答案,村民的环保意识真强,垃圾分类,
光伏是国家战略,村民们敢于创新,这是新时代的新农民的新风采。
政务公开是新农村建设一大法宝,由此可见这个村还是风清气正的。
为买吃的走进大嫂的超市,听她说,地都征了,一户就是几千块钱,
所以开了这个小超市维持生活。粮要买,菜有自留地,吃不了。她还
告诉我,根据前边村拆迁的政策,她家能分五个楼。我一听惊了,
赶紧说你真有福气。她又说,这不知道要等哪年哪月。她有一儿一女。
我问她,分了楼给不给闺女?她说,老头不给,我不依,闺女和儿都
一样,起码给一个。我向她伸出大拇指。看不出,貌不惊人,思想一
点不落后。今年她63岁。
想不到过去的农家小院现在变成了这样,不再养猪养鸡,大理石的瓷砖
轰隆隆,时代的列车不断向前,明年我还能再见到你吗,中黄埠?
在逐渐西下的阳光里,明亮剔透,万种风情,令我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