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米变成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012-05-22 20:23:33)
标签:

科学课

白糖

化学变化

加热

物理变化

教育

分类: 教育时评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是内容。今天听课,Z老师执教本课。

    整个课堂流程基本按照科学课程要求展开观察——猜想——实验——对比——发现等探索活动。教科书给学生呈现的判断两种变化的标准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老师也是围绕这样一个结论的得出展开教学活动的设计。在进行加热白糖实验时教师向一半的学生提供蜡烛来加热,另一半则提供酒精灯。在加热的过程中,使用酒精灯的小组,白糖快速变化,不一会就变色液化,继而糊化,最后炭化。而使用蜡烛的小组在相同时间内,只看到了白糖加热后液化,略微变色。此时教师并没有叫停,而是等待所有的小组将白糖加热到糊化状态。实验完成后,对比未加热白糖,引导发现有新物质产生,这就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听完可以后,忽然想起一个很有趣的话题:米变成饭是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随口问了问听课的老师,居然、居然各执一词。课后问了两个学生,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网络上查找了一番,每个答案都有粉丝。说实在的,我自己都有一点弄糊涂了。

    其实今天Z老师的课已经上的很不错了,科学课堂,每一孩子都亲手进行了实验:将黄豆和沙混合,再用筛子分离;将白糖放在勺子上加热,观察变化;猜想、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讨论等等,该进行的活动都进行了。但是听完课还是有一些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随意变更教科书实验器具?教科书选取用蜡烛加热白糖并不是随意,意图就是让学生观察到白糖逐步液化的过程,避免“大火力”加热下,白糖快速糊化、炭化。这样就规避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相互依存的这一事实现象,可以慢慢地表现出白糖的物理变化。而当白糖液化、糊化、炭化发生在一连串的动作中时,如何让初次接触什么是物质的小学生去理解每一阶段到底有没有新物质产生呢?这说明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并没有对教学内容做深入思考。学生在这样一个糊里糊涂的实验中只能粗略地记忆一个糊里糊涂的观点:那就是白糖加热后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的物质——炭。

    问题二:为什么这么有趣的内容没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孩子们兴奋的眼神,笑靥的面容,充分说明科学实验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事物,但是整节课,没有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虽然课后大家对我提出的问题都很感兴趣,但毕竟不是孩子们自己提出。不仅仅是这一课,很多课堂都是这样,形式很多,活动很多,学生很忙,教师很累,却没有思考。一百平米的教室,没有思考的空间,40分钟内,没有思考的时间。教学如此,教育亦如此。孩子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只有运用他人智慧的份。

    米变成饭属于什么变化其实对于教育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变化的过程,只有这个关键的过程中,所有米粒、所有水分子、所有能量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饭”这一质的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