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实践与探索》开题报告
(2018-07-26 10:04:35)
标签:
转载 |
分类: 未来教育 |
一、研究背景
阅读是“最基本的外语运用”(陈贤纯,1998)。它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中考120分的试卷中阅读占52分,对中学生来说,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是提高外语水平的最好途径之一。在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教育聚焦重点从教转向学。教育回归到了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挖掘上,教学模式朝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方向发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是一个枯燥的背诵记忆的经历,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教学建议部分的第三条指出: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就阅读教学再次强调: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初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着眼于词、句、语法等语言知识的阅读教学已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们亟需改善阅读课学教方式,着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二、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教育学家TonyBuzan提出了思维导图的理论。该理论将人们的放射性思维通过图文加以具体化,是一种有效的辅助记忆的工具,更是一种有组织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直观形象,可以使抽象的记忆和思维可视化,使记忆内容深刻、快速、有效。Buzan(1993)提出,思维导图不仅是可视的助记工具,它还是一个能动的,有机的复习工具时间管理工具和记忆激发工具。思维导图可以存储,组织,按优先顺序排列信息,利用关键词和图像表征信息,可以激发新的思维和想法,从而充分开发大脑潜力。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筛除杂乱信息,保留关键内容,帮助学生把新的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加速知识获得的过程(斐光刚,2007)。传统阅读教学忽视学生个性化阅读方式,更缺乏记录学生阅读中思维发展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具体途径,学生无法真正走进语篇,教师无法监控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进行来进行针对性指导。绘制思维导图促使学生不断与文本对话,学会归纳和分析文中信息,筛选和主题相关的重要信息,并关注各信息间的联系,从而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额,更重要的是不会遗忘思维的每个环节。这种阅读模式培养学生由宏观到微观、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并从字里行间理解作者含而不露的深层意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原淑芳 陆彦 2007)。不仅如此,思维导图还允许学习者产生无限制的联想,这使思维过程更具有创造性。思维导图用文字,符号,图像来形象地组织和表征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比较和鉴别,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王新阳,2010)。
三、选题意义
对于教师,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设计清晰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重要的执教能力。正值人教版《Go for it》修订版的初用期,新教材对阅读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阅读篇幅增多,语量加大,句式灵活多变,难度也随之增大。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忙于抓住各板块的语言点,忽视解读教材的整体性和各版块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不系统,无法构建体系框架。知识体系的不系统也容易使教学过程处于凌乱、无条理状态。此外,受传统阅读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过度注重复杂语言点的讲解,而忽视培养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容易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给学生造成的印象多为阅读课难而枯燥。在文本理解的处理上,教师将对答案和讲解相关习题视为重中之重,教师的分析讲解取代了学生的动脑思考,这显然有悖于“生本课堂”的理念。对于学生而言,学会学习的基本要素是学会思考。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被动咀嚼”教师所“授”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弱化了对文本的自我体验,淡化了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训练,很少真正与所读文本进行互动和交流。因此,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的语言材料支离破碎,对语言材料的感知不系统,不完整,从而限制了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有效打开这些教的盲点,促进教与学的改善。
四、研究目标
此课题主要针对阅读课中思维导图的实践与探索展开研究,思维导图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参与此课题力争增强教师将阅读教学内容整体化、系统化的专业素质,提升教师基于思维导图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执行力。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构建阅读信息及知识体系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基于思维导图自主理解分析、概括整理的思维能力。希望通过思维导图的设计与运用来提升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五、研究内容
我们小组将思维导图的应用主要界定在英语教学的四个方面:词汇教学,课前导入,语篇教学和阅读教学。思维导图使词汇教学有趣,新颖化;在课前导入的应用中,思维导图更是形象,生动,构建知识网,使学生很易入题;语篇教学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森林”,而不单独地抓住某棵“树木”;阅读教学或是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算是最高境界,帮学生从总体上掌握文章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的分支叙述,很准确地理清文章的脉络,展开练习处理。上半年我们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阅读课中教师思维导图的设计与运用。2.阅读课中学生思维导图的设计与运用。3.各类阅读课型思维导图的构建。
六、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是基于英语学科特点的学教方式改善的实践和探索。以思维导图支持全过程的阅读教学,以思维导图实现自主阅读,将“教学”还原为“学教”,这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字或者一个先后顺序,改变的其实是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思维导图还能提高学生复习效率,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用图示展示,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串接所学词汇,篇章和语法功能,能够梳理好所有知识点,建立知识空间感,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复杂的课文篇章简单明了化,增强清晰度。思维导图更是促进师生课上的互动,教师在课上建立话题为中心,串接所要讲解的词汇、语法、句型和阅读写作链条,将各个环节紧紧锁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强化重点脉络,使学生清晰了解所学。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将零乱疏散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建立知识的空间网络化,灵活生动地做好笔记,便于日后复习。
七、研究思路
1.以点带片。以校本研训为载体,以同伴互助为途径,全面启动,保证全员性。各成员组织各片开展以“运用思维导图改善初中英语阅读课学教方式”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实现智慧的汇集和融合。
2.以片带校。各校积极开展研讨活动,各教师因地制宜地在阅读课中运用思维导图。以联片研训为载体,深化研究,资源整合,体现互补性。
3.专家指导。邀请专家同仁指点,促使课题研究成熟化。专家指导、试点先行、名师垂范保证研究的针对性和方向性;活动的开展体现对话、合作、分享的理念,促成研究活动向教师专业成长的日常生活化转型,使研究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加。
4.推广成果。组织课题组送教活动,推广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以区级活动为载体,提炼成果,总结推广,体现导向性
八、研究方法
思维导图阅读教学的实验旨在探究英语教师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的理解体系,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实验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思维导图阅读培训、英语阅读测试、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分阶段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会采用文献研究法: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题沙龙、撰写教学周记、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案例分析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教学案例。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阅读教学片断中思维导图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资料分析法: 通过阅读有关教学刊物和观看名师名课,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分析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思维导图运用的规律。为确保课题顺利进行,我们将建立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五个方面的内容,组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定期开展说课、听课、评课、优质课评比活动,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思总结,及时开展交流;及时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深入理论提升,认真撰写论文。
九、实施步骤
计划多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为首要目标。课题组成员将创造性地运用自己已经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做出总结和反思。
课题成员:龚朝辉
向巍
第一阶段(2014年12月为立题阶段)
1、研讨制定总计划;
2、搜集有关思维导图研究资料,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3、进行分组,落实研究班级、教师,做好调查步骤,准备好实施调查。
第二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为研究阶段与中期总结阶段)
对研究内容进行细化并积极开展实践与探索。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课前使用思维导图。课前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的步骤是:教师制作思维导
图;出示思维导图,指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加概括,促进学生整体理解阅读材料;学生阅读所学材料,感知思维导图呈现的内容;学生按照思维导图回答问题;再次阅读所学材料,师生共同理解阅读材料的语言知识,突出重点、分析难点;运用思维导图的提示复述阅读材料。
2.课中使用思维导图。课中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的步骤是:学生阅读所学材
料,根据初步理解制作思维导图;出示各自的思维导图,指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展示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情况;再次阅读所学材料,师生共同理解阅读材料的语言知识,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学生回答教师根据阅读材料内容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内容重新调整自己的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的提示复述阅读材料。
3.课后使用思维导图。课后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的步骤是:阅读所学材料,学生回答教师根据阅读材料内容提出的问题:再次阅读所学材料,师生共同理解阅读材料的语言知识,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再次阅读所学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思维导图:出示各自的思维导图,指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展示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情况:教师帮助学生调整阅读理解的偏差,学生修正自己的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的提示复述阅读材料。
第三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1月为继续研究阶段)
总结上一阶段的教学经验及教训,修正有关研究方法。主要任务是在继续进行研究的同时,总结成果,以论文汇编、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录影拍照、实验报告或论著等形式公布研究成果,并组织专家鉴定。
第四阶段(2015年12月为结题总结阶段)
通过一年教学尝试,采用论文或结题报告的形式,将教学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和获得的经验加以总结归纳。
四、预期研究成果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市级教学论文评比,将教师获奖论文和发表论文编印论文集。
2.课例: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撰写5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获奖或发表。
4.资料汇编:《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5.实践成果:学生成绩分析数据表。研究总结以ppt或剪贴报形式呈现;学生个人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