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三苏祠(下)
抱月亭远景。抱月亭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为双层攒尖式筒瓦屋顶。亭名取自苏轼《前赤壁赋》“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意。
抱月亭近景。
水池畔的东厢房回廊。
半潭秋水一房山。始建于民国十年(1928年)。亭前有半月形池塘,秋水宜人。亭后有山可倚,故名。
“半潭秋水一房山”侧景。
“半潭秋水一房山”全景。
“华夏毓秀”盆景园。
榕树根形成的拱桥,倒影似一轮明月。
云屿楼。清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督学使张之洞至眉时修建。楼南、西、北三面临水,万竿翠竹相拥。
云屿楼全景。
东园。原址为清代眉州试院,现存两廊及封火墙。新建有晚香堂、碑亭、碑廊、表忠观等。
晚香堂。2006年重建,为仿清建筑。堂名因明代学者陈继儒收集整理出版苏轼墨迹《晚香堂集》而来。现为三苏祠诗书画院。
苏轼铜立像。
东碑亭。
西碑亭。
丰乐亭。
碑廊中陈列许多苏轼手迹刻石。
表忠观。北宋元丰元年(1076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凑请皇上为其修缮钱氏祭庙,以表彰五代吴越王钱缪一门“三世四王”的历史功绩。祭庙落成后苏轼作表忠观碑文。原石碑存杭州市表忠观(今钱王祠)。
西厢房走廊上的双窗景观。
百坡亭。南宋魏了翁始建于眉州城内环湖。民国十七年(1928年)重建于瑞莲西池。亭名取自于苏轼《泛颖》诗:“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百坡”,寓意出现更多东坡式的杰出人物。
百坡亭上远眺披风榭和苏轼石雕像。
西厢房回廊。
消寒馆。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硬山式屋顶,筒瓦屋面。1980年重建,增设两亭与回廊。隔池与瑞莲亭、百坡亭相望。
远望西厢房回廊和百坡桥。
洗砚池。为苏轼兄弟青少年临习书画时洗涤墨砚的水池。“洗砚池”三字由清末眉州人彭耀章书。民国时增建护栏。
瑞莲亭。
瑞莲亭内景。
上悬“瑞莲池”古匾额,为乾隆癸酉年(1753年)宋载书。
瑞莲亭远眺百坡亭。
连鳌山。原址在眉山广济乡。“连鳌山”三字为苏轼17岁时与兄弟苏辙及友人同登连鳌山手书,每字3米见方,“雄劲飞动,大如屋宇”。后因同登之人都相断科场得中,“同登连鳌”的佳话,流传至今。
“八娘伴母”雕塑。“八娘”及苏八娘,苏洵之女,苏轼、苏辙之姐。苏洵称其“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漏,为文以往往有可喜”,后人以其原型塑造了苏小妹的形象。“母”即程夫人,苏洵之妻,司马光赞其“勉夫教子,底于光大”,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母之一。
船坞。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以纪念三苏南行。船头一株桂花树恰似插篙将船停靠,寓意家乡人对三苏的惜别怀念之情。船头到船舱下两级台阶,游人登船舫左右观望,仿佛于山谷碧潭中泛舟游荡。
八风亭。
式苏轩。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1987年重建。式,意为楷模。式苏,即以苏轼为榜样。匾额为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书写。内有书画展出。
海棠亭。苏轩对海棠情有独钟,曾写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等著名诗句,故建亭以示纪念。
海棠亭近景。
楚颂亭。苏轼好载橘,曾在阳羡建橘园,取屈原《橘颂》之意,名“楚颂”。
天香亭。
天香亭侧景。
“文峰鼎峙”假山。
梦鹤亭。
听荷轩。
荷池。
三苏祠西门。
三苏纪念馆。位于三苏祠南门外,面积2000多平方米,陈列分眉山苏氏厅、名震京师、仕途宦游、辉煌卓越的文学成就、心系黎民的师表典范、世所罕见的旷世奇才、影响后世的千年英雄、苏洵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苏辙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眉山历史文化等十部分。
纪念馆内景。
东坡梅花提梁壶。
展出的惟妙惟肖的东坡菜肴系列,此为东坡肘子。
东坡鱼。
东坡豆腐。
东坡笋尖。
东坡米饭。
三苏祠游览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