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丛祠古蜀王陵寻访
近日,我们从成都乘2号线地铁到犀浦再转P20公交车到郫都区,前往望丛祠进行了游览,寻访了历史悠久的古蜀王陵。望丛祠位于郫都区西北面,距离成都市城区20余公里,是为纪念最早的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继任人丛帝开明而建的祀祠。2700多年前西周末年,望帝杜宇在郫县建立了蜀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都城杜鹃城。相传望帝杜宇教民农耕,又教巴族人务农,他在蜀地首创了按季节耕种的制度,因此古时候把杜宇奉为农神,春耕要先祭祀杜宇。杜宇晚年,蜀国平原洪水为患,杜宇丞相鳖灵“决玉垒山除水害”,开凿宝瓶口,是秦国李冰之前岷江流域的最初治理者。洪水被鳖灵制服后,望帝杜宇将帝位禅让给了鳖灵,鳖灵就是丛帝开明。蜀地有“杜鹃啼血”的典故,说的就是杜宇传位后,归隐西山,死后化作子规鸟,每年二月飞回美丽的蜀国上空日夜啼叫,催促农夫赶快春耕,直到口吐鲜血,滴血在山谷里,变成一簇簇血红的花。蜀人以为是望帝的魂回来了,为了纪念望帝杜宇,将花称作杜鹃花,将子规鸟叫做杜鹃鸟。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宣城见杜鹃花》中写道:“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指的就是“杜鹃啼血”的典故。望丛二帝遗爱在民,历代为蜀人尊祀。“端午祭屈原,岷阳朝杜主”,蜀人闻杜鹃而思望帝,每年农历5月15日(大端阳),当地民众都要举行纪念望丛二帝的赛歌会,现这一形式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历史记载,原望帝、丛帝是分别建祠祭祀的。而今的望丛二帝合并祠是公元5世纪南齐时所建。《岷阳二帝前后志》载:“丛帝殁后,咸葬于郫,旧有庙,古邑南去郭一里。”《郫县志》载:“礼望帝的崇德祠原在灌县二王庙处,南朝齐明帝(494—498年在位)时,刺史刘季连将其自灌口移建于郫。后与丛帝庙合并,成为合祀望、丛二帝的望丛祠。”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邑令赵可度扩建望丛祠,始有今日规模。皇佑四年(1052年)重修望丛祠。明末清初望从祠毁于战火,仅存二陵。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李馨“伐石表道”,“始禁樵采”,保护了二陵不被破坏。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望丛祠重修,并于祠内遍植柏树(1981年尚存207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祠东建“听鹃楼”。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二帝陵前分别竖“古望帝之陵”、“古丛帝之陵”石碑。碑高丈余,下款刻“熊克武立,但懋辛书”。1969年碑被拆毁,仅存残块,今碑为复制件。1984年,郫县将望丛祠由原面积22亩扩建至88亩。1985年,望丛祠被列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望丛祠,整个建筑坐西向东,建筑风格不同于一般祠庙,据说是仿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祠而建。

照壁,后面是望帝丛帝纪念馆。

照壁南北两侧各开相对的院门,通往两个园林区。南为子规园,北为涟漪园。

涟漪园门。

望丛祠大门内侧。

南阙门。照壁两边有两个阙门通往望帝丛帝纪念馆。

北阙门。

照壁内侧墙壁上的图案和石刻。


望帝丛帝纪念馆。

纪念馆正中是望帝、丛帝青铜塑像。正中有楹联:“蜀国破天荒,忆冠裳让后,水土平初,一德君臣三代远;巴人追地载,当花凤来时,杜鹃啼处,千秋风雨二陵多。”横额是:“饮和食德”。

从纪念馆上方俯视照壁和大门。

鳖灵湖景观。湖中右边是耦香榭,左边是荷风亭。

纪念馆侧面景观。


荷风亭。

纪念馆背后的柏林丛中,是古蜀王望帝杜宇的陵冢。现存封土近椭圆形,状若丘山,高出地面约15米,长径131.6米,短径37米,周长约250米。陵上古柏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植。陵前立“古望帝之陵”石碑,落款“民国八年五月吉立熊克武敬立但懋辛敬书”。熊克武时任四川督军,但懋辛时任四川靖国军第一军军长。成都解放前夕,熊克武、但懋辛参与了刘文辉、邓锡侯等起义工作,。碑高3.48米,宽0.58米,厚0.14米,青砂石质。






古丛帝之陵。位于望帝陵东北约100米处,为古蜀国丛帝开明的陵冢,现存封土堆成圆形,状若丘山,高出地面约10米,长径约41米,短径约20米,周长约100米。陵上古柏为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所植,陵前立“古丛帝之陵”石碑,落款“民国八年五月吉立熊克武敬立但懋辛敬书”。碑高3.48米,宽0.58米,厚0.14米,青砂石质。

望丛博物馆。1984年建立,为郫都区公立综合性博物馆。现博物馆建筑为平层小青瓦四合院,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博物馆展厅面积约250平方米,常年举办郫都区出土文物陈列展,是人们了解郫都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扬雄半身雕像。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是西汉末年一代大儒,为汉赋“四大家”之一,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西汉蜀郡成都(现郫都区友爱镇)人。

隋唐井。该井建于隋唐,1988年11月24日发现于郫筒镇南街文庙巷,后迁移至望丛祠桂花林中复原。井口呈圆形,直径0.6米,井栏为正方形,东南角略残,边长1.2米。井栏上东西两侧各立一长方形石质辘轳架,高1.88米。井壁共25层,每层由7块方石拼成花瓣状七边形,井深约6米。它的发现为研究隋唐时期郫筒地区民俗生活和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回澜阁。


搏浪轩。

东歌台。

建福亭。

听鹃楼。

鳖灵湖中荷花盛开期已过,还剩下偶尔几枝,更显得亭亭玉立,艳丽夺目。







莲蓬。

成都郫都区望丛祠卫星图(经度:103.874638
纬度:30.80965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