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的少城公园
成都市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始建于1911年。少城公园名称的由来,与旧成都的城池命名直接相关。成都城基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早在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时,成都便有太城(亦称大城)和少城(亦称小城)之称。少城基地系清代在成都大城西南处另建的小城,作为“八旗”营地,专供满洲和蒙古人居住,这就是后来的“满城”,少城公园由于当时地处少城范围而得名。
古金水河曾流经公园一角,现在还留下一段约200米的遗址。金水河本为襟河,因穿城斜出状如衣襟,故名。后以同音称禁河。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四川节度使白敏中疏通禁河,改名金水河。20世纪70年代因建人防工程填平河道,只剩下人民公园内一段遗址。
特别是成都家喻户晓的“保路运动纪念碑”,就矗立在公园西北角。它记载了成都人民一段反对帝国主义的历史:清宣统三年(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把民办的粤汉、川汉铁路主权收归国有,出卖给英、法、德、美等国银行财团。湖南、广东、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奋起坚决反对,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开展保路斗争,尤以四川的保路运动最为激烈,参加者达数十万人。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诱捕保路同志会负责人蒲殿俊、罗伦等人,并枪杀请愿群众数百人,于是同盟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组织同志军在全省范围发动了武装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1913年,四川军政府为纪念“保路运动”牺牲的爱国人士,在当时成都少城公园内建造“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公议请蜀中著名书法家颜楷、赵熙、吴之英、张夔阶四人各以不同的字体书写“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10个大字,镌刻于碑塔四面。纪念碑为砖石结构,由台基、碑座、碑身、碑首组成,通高31.85米。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内还有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百年老茶馆——鹤鸣茶社。据说当时少城公园内有六个茶馆,各有主顾茶客:“鹤鸣”以教师为主;“枕流”以学生为主;“永聚”为介绍青年男女结识之场所,浑名“阴阳界”;“绿荫阁”以军政人员为主;“射德会”以体育国术为主;“浓荫”以棋客为主。
公园东南角,建有“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该纪念碑是2006年从万年场十字路口迁往人民公园处的。八年抗战,四川共有300万川军出川抵抗日寇,60多万人阵亡。1937年9月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率领川军出川抗战的举行的欢送会,就在少城公园内的大光明电影院举行。那天刘湘讲了激昂慷慨的话:“为了抗战,决心率部出川,并贡献四川的人力物力……”。
公园内还有建于民国时期的通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中正图书馆和银杏阁四旧址文物保护地,其历史建筑是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内少城苑中,有著名的川派盆景园,常年展出盆景200余盆,其中山水盆景20余盆,树桩盆景180余盆,主要有榆树、银杏、罗汉松、紫葳、金弹子、铁梗海棠等古树、桩头。最为珍贵的是以疙瘩技法蟠扎而成的有着数百年生的罗汉松古桩盆景,曾荣获中国盆景评比展览特等奖,为该园之瑰宝。
四川保路运动纪念碑。
《破约保路》雕塑。雕塑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先导——四川保路运动的场景。图案以铁路钢轨作为标志,象征一把铁锤,砸破清政府卖国卖路的罪恶行径。画面中人物造型采用圆雕,浮雕展现当年四川各族人民、各界人士纷纷加入保路斗争的行列,以及清政府下令清兵当场枪杀请愿群众、制造“成都血案”的场景。
鹤鸣茶社。
《壮士出山》雕塑。反映抗战时期川军出川抗日的历史事件。在城墙上塑造一双代表全川将士之手,双手抱拳作告别状,相誓无言,表明川军出川抗日的决心,同时也寄意川军绝不辜负全川父老乡亲的厚望。















成都人民公园卫星图(经度:104.05740
纬度:30.6573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