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和玉垒关
穿过灌县城隍庙,沿松茂古道步行约15分钟,便来到西关。西关古称“镇夷关”、“宣威门”,是灌县古城西北面第一道城门,筑于城北玉垒山古城墙末端,绝壁临江,雄壮巍峨,古时用作盘查关卡和防御护城。登上西关城楼沿城墙往江边方向走可到“斗犀台”,汉代应劭《风俗通》所记“李冰斗犀”的神话,就发生在这里。沿城墙往东可到中擂鼓坪。
再往前不远,便是玉垒关。玉垒关亦称“七盘关”,是古城西北第二道城门。这座始建于唐代的雄关,号称“川西锁钥”,地势险要。唐代诗人杜甫有“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佳句,使这座雄关名闻遐尔。

山道蜿蜒,林深清幽。

江边古巷,青瓦坡顶。


西关关楼。西关宋代为寨门,明代弘治年(1488-1505年)中建城门,名“宣威门”,上为“怀远楼”。门北古城垣依山脊修建,南垣直奔江际,颇具形胜。

城门洞。


城楼。

西关城楼远望玉垒关和鱼嘴分水工程。

远望玉垒关城楼。

斗犀台上斗犀亭。相传古代蜀郡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时,岷江有一条蛟龙为害百姓,李冰在台上设酒席请蛟龙赴宴。时间已过,蛟龙不来,李冰大怒,化作一头壮牛跳入江中,蛟龙则化作一头犀牛,两牛在水中激烈搏斗。隔了一会儿,李冰回到台上,对众士兵说:两牛相斗,其中腰缠绥带的就是我,你们要用箭射杀无绥带的犀牛。说罢又跳入江中。在搏斗中,台上士兵万箭齐发,把为非作歹的犀牛射杀于江中,故此台取名“斗犀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斗犀台上望安澜索桥和外江闸。

斗犀台上望人字堤及泄洪渠。

斗犀台上望飞沙堰。

斗犀台上望玉垒阁。

斗犀台上望外江闸。

西关城楼上的城墙。

西关城墙。

中擂鼓坪。因玉屏峰、翠屏峰、金龟峰耸立成形,状若三面大鼓,所以玉屏峰称作“大擂鼓坪”(今玉垒阁处),翠屏峰称作“中擂鼓坪”,金龟峰称作“小擂鼓坪”(今城隍庙后)。又因古代四川内地与川西少数民族隔绝,常有边民袭扰内地产生争战,而内地军民在山上擂鼓助威,以鼓舞士气,故称作擂鼓坪。又相传古时黑龙水淹没平原,一个叫金鸡的青年与芙蓉姑娘勇斗黑龙,群众在这里擂鼓助战,擂鼓坪便因此得名。








回望斗犀亭。


再望飞沙堰。

玉垒关内侧。

玉垒关外侧。


玉垒关前望安澜索桥和鱼嘴分水工程。

玉垒关前望二王庙。


松茂古道。松茂古道是远古以来川西平原西通阿坝,继而连结青海、甘肃的一条交通要道。东起灌县,途经汶川、茂县、松潘,幅射十余县。从灌县溯岷江而上,尽是崇山峻岭,悬岸峭壁,古道羊肠,蜿蜒崎岖,经过“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几千年来数以万计的“马帮”、“背足”摩肩接踵,马铃声、吆喝声西去东来,绵延千里。它在都江堰的一段,临江绝壁,石梯铁链,历尽沧桑,遗迹斑斑。

夏禹曾“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清道光(1821-1850年)间在玉垒关西侧约l
00米山麓建禹王宫。后成为民居,今恢复为治水先贤纪念地。

禹王宫内景。




敬修之治水德政坊。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敬禧,字修之,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人,清光绪间任成都水利同知时,“察民无力负重,会详大府,撤销竹园档”,竹料改由官方采购,工料费由厅、县平摊。百姓感戴,为之建“德政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