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茂陵博物馆
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在西汉时代,茂陵这个地方属槐里茂乡,武帝在此建陵,故称茂陵。现在的茂陵之所以能够吸引中外游人,主要是由于汉武帝时的杰出将领霍去病墓上,保存下来一批罕见的西汉时代的石雕作品。据说这些石刻是已发现的我国古代最早的、较完好的和很有价值的雕刻艺术遗产。霍去病墓位于武帝陵的东北约500米。在这里设立了茂陵博物馆。该馆距西安约40公里,位于咸阳西北约14公里。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馆藏文物4100余件,国宝级文物14件。附近还有卫青、李夫人、金日蝉等大小陪葬墓20余座。茂陵博物馆是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每年都吸引近40万的中外游客到此参观。
步入茂陵博物馆,只见馆内亭台楼阁、浮桥临池、苍松翠柏、绿波荡漾。登上霍去病墓顶的览胜亭,可俯看博物馆全景和远眺周边田园风光。

茂陵博物馆大门。


编钟古集厅。

编钟古集厅对面建筑。
茂陵文物陈列室。
茂陵博物馆中的水池。

茂陵珍贵文物展览室。
茂陵博物馆大门内侧。








马踏匈奴石刻。这件石刻长190厘米,高168厘米,历来被公认为霍去病墓石刻中主体雕刻,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杰作。它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使用一人一马对比的形式,构成一个高下悬殊的抗衡面,揭示出正义力量坚不可摧的主题。雕刻家把马的形象刻画的坚实有力,姿态威武,气宇轩昂,似乎象征着当时汉军实力的强大,气势磅礴,具有凛然难犯的庄重气派。马腹下的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蜷曲,作狼狈扎状,蓬松凌乱的须发,更显得惊慌失措,声嘶力竭,带着既不甘心就缚,又无可奈何的表情,这显然是以歌颂霍去病将军的业绩,昭示着来犯者的下场。表现手法是运用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的综合方式,使作品显得朴实、浑厚,题材处理得相当大胆而且巧妙,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概括性。




跃马石雕。长240厘米,高150厘米,属国宝级文物。这件石刻将马的体形与石块的天然形状配合的十分妥贴,有巧夺造化之妙。马的胸前用“分层减地”法雕凿成型,其它部位则运用线刻技法,用刀活脱娴熟,准确而生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匹骏马腾跃时的一刹那间动作。这件形神兼备的佳作,线条流畅,结构清晰,对马的习性刻画入微,有强烈的运动感。

跃马后侧。

卧马石雕。长260厘米,高141厘米,属国宝级文物。作品显然是一匹转战千里、久经沙场的战马。马那修剪得整齐的短鬃,短而尖的双耳,以及惊觉的神态,流露出作者的寓意。马头上仰,似乎在谛听远方传来的声音,注视着前方的动静。右前蹄略为抬起,左前蹄紧扣住地面,后退正在用力,这是从卧转入起身时一瞬间动作,静中有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伏虎石雕。长200厘米,宽84厘米,属国宝级文物。作品刻画出猛虎机警凶猛,随机捕获猎物的形象。全身刻有条纹,显示了皮毛的丰满、轻柔和斑斓,尾粗有力,卷曲在背上,更增添其咄咄逼人的威猛气势。

石蟾。长155厘米,宽107厘米,高70厘米,属国宝级文物。这件石蟾体形似蛙而口中有齿,头部简练概括,鼻孔异常而富有深度感,口裂自然,嘴下两条线纹,尤能表现皮层的质感。后半部由大块棱面来显示后肢,具有非同凡响的高度概括性。从侧面看去,不仅轮廓象蟾,而且姿态盎然,有欲跃入水的动态。

人熊石雕。宽172厘米,高277厘米,属国宝级文物。这是一件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以人与熊格斗为题材,描写了惊心动魄的场面。由于过分地局部夸张,紧张而激烈的气氛里颇带幽默情调。石人体形粗壮,高额深目,隆鼻大嘴,耸起双肩,以铁钳般的双手,用力紧抱住一只野熊,熊则狠咬此人的下唇,斗得难解难分,石人被咬的表情,由裂开的大嘴作夸张地表现出来,显得生动形象。熊的体形略小,比例较为严谨和对人夸张刻画的手法,有明显的对比效果。

石鱼。长110厘米,宽41厘米,高70厘米。这块石雕背上平阶部分,疑曾作“座子”用。

又一件石鱼。长110厘米,宽44.5厘米,高70厘米。此件鱼形石雕,是在1957年发现的,它是利用原石尖端刻出鱼头,并大致刻出尾、鳍等部分。

石蛙。长285厘米,宽215厘米,高55厘米,属国宝级文物。这块石雕发现于1957年,乍看起来好象是一方磬石,当你留心细看,才能发现它的妙处。原来是一件匠心独运的艺术品石蛙,全身加工的痕迹很少,尤如天然原石。惟对蛙的特征部位,利用石块的平面轮廓,作了精雕细刻。一对鼓的圆圆的眼睛,张着的小小嘴巴,磬石的底色似乎是蛙的天然保护色。

霍去病墓。霍去病是汉武帝时一位杰出的青年将领,他18岁时就开始统帅军队,曾奉命六次出征,与屡次侵犯汉朝疆域的塞外匈奴族作战,建立了巨大功绩。不幸病故,年仅24岁。汉武帝把他葬在自己修的陵墓旁,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雕刻各种大型动物石像,置于墓前及墓冢上。

霍去病墓碑。



览胜亭俯看博物馆全景。

茂陵博物馆卫星图(经度:108.58147
纬度:34.3410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