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风羌情之旅游记(五)
茂县中国羌族博物馆
参观白石羌寨后,我们又游览了茂县中国羌族博物馆和即将峻工的茂县羌族文化广场、羌族神庙,下午还游览了岷江沿岸风光。尔后结束羌风羌情之旅,回到成都。
茂县中国羌族博物馆是今年6月28日正式开馆的。以“蓝天雪域为景,碉楼青山为台”的中国羌族博物馆,雄伟壮观,独具特色,成为茂县地标式的建筑。据介绍,中国羌族博物馆是集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是弘扬羌文化的重要窗口,是羌民族灵魂的新家园。古老的羌族文化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示和传承。1984年茂汶羌族自治县(今茂县)就建立了“羌族博物馆”。“5•12”地震前茂县羌族博物馆是全州唯一的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的羌族博物馆。1986年由国家民委、四川省文化厅拨款所建的“羌族博物馆”在县城羌兴街南端竣工,羌族博物馆占地面积4329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655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羌族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在考古发掘、展览陈列、文物征集、文物保护、民族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二十多年来,茂县羌族博物馆收藏了上万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民族文物。闻名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茂县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迹和遗物,为建设羌族博物馆打下了坚强的物质基础,为举办陈列、展览提供了内容保障。汶川大地震中,有2万多羌族人遇难或者失踪,占羌族总人口数的10%。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和羌文化核心区茂县遭遇空前劫难。历史悠久、绚丽多姿的羌文化未能幸免,损失极为惨重。为了保护馆藏的近万件文物,2008年7月4日,文物转移车队由茂县出发,经松潘、平武、江油、绵阳抵达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将转移文物安全有序地放置进了库房。之后,茂县羌族博物馆6箱丝织文物(民俗)由金沙遗址博物馆地下库房安全转移至成都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至此,文物千里大转移顺利完成,羌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终于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在山西省的援助下,总投资13868万元、占地面积60亩、总建筑面积10653平方米、展陈面积4229平方米的茂县羌族博物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2012年6月18日,近10000件文物在离开茂县4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中国羌族博物馆。近万件珍贵文物被分别成列在了自然厅、地震厅、信仰厅、羌源厅、民俗厅、重宝厅、营盘山厅、红军厅八个展厅,充分展示羌族地区的历史面貌和文化脉络,体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因停电,十分遗憾,我们只参观了博物馆外观。

由田纪云题写的“中国羌族博物馆”碑刻。

博物馆全景。

博物馆西门建筑。

博物馆西广场上的铜羊雕塑。

博物馆西广场全景。

博物馆主体建筑。

博物馆展厅之间的天桥建筑。

博物馆周边建筑。

博物馆周边建筑景观。
羌族文化广场
紧临羌族博物馆,新建有一个巨大的羌族文化广场,又称萨朗广场。是茂县建设“中国羌城”的一部分。广场上的主体建筑还未完全峻工,但已初具规模。可看到广场北端的羌族石雕文化柱,柱顶为一吹羌笛的羌族青年雕像;广场周边塑有羌族图腾柱、人物雕塑和羌族发展史浮雕、晋茂情纪念碑等建筑。
广场西面台地上还未峻工的的主体文化建筑。

广场北端的石雕建筑。

广场两侧的羌族图腾柱。

晋茂情纪念碑。是山西省援助茂县灾后恢复重建的纪念建筑。

晋茂情纪念碑全景。
广场西面的羌族文化石景观。

文化石近景。

奇异多姿的文化石景观。

广场上树立的羌族人物石雕。

羌族人物石雕。
通往广场西面主体文化建筑台阶两边的羌族少女迎宾铜像,

广场北面的羌族发展史浮雕。以古朴叙事性的表现方式,刻画了羌族古代圣人以及远古时期羌族历史变迁的过程。
羌族发展史浮雕。
羌族神庙建筑
在文化广场西南侧的一座山丘上,正在建一座羌族神庙,已进入内部装饰。整个神庙按羌族传统建筑方式和现代建筑技术用天然片石建筑,巍峨壮观、气势雄伟。

巍峨壮观的羌族神庙。

神庙后殿景观。

神庙上部景观。
李元昊纪念大殿。李元昊为西夏开国皇帝,羌族党项族始祖,曾创立西夏文字,现已失传。西夏灭亡后,有一支党项族后裔逃往岷江源头定居,后发展为现在的羌族聚居区。茂县羌族以李元昊为其始祖,并加以祭祀。纪念大殿两侧的文字便是西夏文。它是李元昊运用汉字的部首创立的文字。
李元昊纪念大殿两侧以“十二属相”为浮雕图案建筑的柱廊。上图为南侧柱廊。

北侧柱廊。

李元昊纪念大殿东门台阶。
茂县岷江畔风光
经过“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茂县已建成风光秀丽的城镇。岷江穿城而过,江水清澈,两岸已打造成江畔公园。

通往县城中心的岷江大桥。

碧水南流的岷江。
岷江上的铁索桥。

铁索桥景观。

铁索桥下游风光。

铁索桥旁的江亭。

江畔建筑。

江畔建筑。

江岸步行道。
岷江两岸风光。

茂县新城景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