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历史册上的隐者李赞周

标签:
李赞周历史收藏文化 |
花鸟画家李赞周先生,一生命运多舛,坎坷磨难,在远离画坛,沉寂数十年中,修炼了他的人品与艺术。后之养成了坚韧、乐观的品性,在不求闻达,不趋时尚中,成就了他的艺术;他的作品固而超越了一时一地的历史表象,笔墨间咏涵着永恒的人类情思与情感;尽管他度过了“隐者”般的一生,但终于以艺术实绩走进了“历史册页”,成为近现代中国花鸟画艺术的见证人和经典性代表人物。
就艺术成就而言,李赞周先生的花鸟画艺术,风骨凌然、超凡脱俗,表现为极高的文化修养和意绪品性;他的小写意花鸟画样式,含蓄、内敛、简净、单纯,这是一种别样的艺术风苑和生命情调的自然流露与表现,暗示了生命的形式结构与生命意识的艺术化与感性形式的呈现;由此,画家的艺术达到了规范精炼、笔墨惊人的艺术高度。
李赞周先生,1920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张台子镇李庄子村,生性颖悟,自小受母亲熏陶喜爱画画;“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东北之后,随父母迁居北平,于1939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学习油画,其时,齐白石先生在该校教授中国画,白石老人的艺术风范,深深震撼了李赞周,遂产生了浓厚兴趣和研习中国画的强烈欲望,次年,李赞周改学中国画,从白石老人学习大写意花鸟画,与此同时,又从周怀民、于非闇、溥心畬等先生学习中国画,并在赵梦朱、王雪涛、汪慎生等先生那里研习工笔画和小写意花鸟画,又拜在黄宾虹先生门下学习中国画理论……;当张大千先生北赴京城时,又问学于大千先生,后又加入北平的“中国化学研究会”,师从罗复堪先生,受到罗先生的格外器重。
1941年,经罗复堪先生介绍,李赞周正式拜师王雪涛门下,其技艺日增、如鱼得水,一时间在京城小有名气。李赞周此时,师出多门,但从作品总体风格看去,仍不出彼时“中国化学研究会”的风格体系。
1952年以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李赞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开始了20余年的坎坷困窘的生活;期间,妻离子散,先生孑然一身回到东北老家,直到65岁左右又拿起画笔,且笔耕不辍,又是30余年的岁月时光,创作了诸多为人称道的作品,直到95岁去世,留给后人一笔丰厚的艺术遗产。
作为饱经历练的画家,李赞周先生的花鸟画艺术,其审美取向是明确的:先生善于把人性的真善美转换为笔墨言语入画,把人生经历的苦乐融入到作品底色之中,并由此获得一种感知,使作品充满纯正的精神气息,在“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中焕发出凛然风骨,而且笔墨演绎中总能越界到片面性之外,并在静观中,将笔墨注入情感转换为审美境界;无疑,做到此点,需要有艺术的最专属的“预见性灵性”;所谓“预见性灵性”,它高于某一“形而下”的笔墨技能与具体手法;因为,灵性的作用与存在终将让艺术做到对笔墨的“先行观照”,这个“先行观照”与“意在笔先”,“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的内涵是相一致的。
李赞周先生和他的艺术,在根本上,表现和渲染着一个美好的梦想,他同时又是一个梦中醒者;他虽高蹈独步,却又充满诗心和豁达旷阔的情怀;因此,他虽是“历史册页”的“隐者”,却以自己的艺术成就成为“精神还乡”的前行者,他视“精神还乡”为高于一切的生命目标,并始终不离不弃,所以,在历史与时间中定格了他朴素却高贵的身影。
岁月流逝,时光远去,李赞周先生及其作品,成为历史册页中光华毕现的一页;为此,他将成为我们的永久记忆与难忘的先师,人生楷模!
前一篇:辽阳历史文化集萃第一期出版发行
后一篇:作品《映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