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古代民居建筑特色(一)

标签:
常德建筑文化 |
常德古代民居建筑特色(一)
常德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片上的刻画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源头。夏商善卷在武陵德山的功德行迹,成为亘古不变的民族集体记忆。屈原在沅、澧流域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世界文学经典,早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辉煌旗帜。
常德秦代属黔中郡,两汉属武陵郡。三国以后直至清代,常德区划大致依沅、澧流域,时或分治、时或合一,文化传承因而基本上同源也同流。地处荆楚和湖湘文化交汇之处,常德传统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常德民居植根于常德历史、人文和自然、地理环境,既远异于中国北方民居,也有别于湘中、湘南。历经上万年文化锤炼和生活选择,常德民居鲜明反映出常德本土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特色。民居与历代官式建筑(宫殿、府邸、寺观、陵寝)不同,受历代朝廷颁行的建筑“法式”、“则例”限制较少。民居建设根据各自经济条件,从各自生活习惯和生产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突出反映着自身发展、演变所依据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传统建筑艺术。各地民居因此各具特色。
从临澧官亭竹马乡居住建筑遗址开始,到今常德城北郊南坪炮楼山遗址、东郊谢家屋场遗址、德山遗址,今澧县梦溪三元宫遗址、安乡汤家岗遗址、石门皂市遗址等一大批房屋遗址,长达上万年之久的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常德先民建造居住建筑,均采用夯土台基,且用白灰抹地,硬化和装饰地面。夯土台基房屋地基构建,是当时人类最为先进的居所建筑技术,在常德地区不断发展完善。直到现在,常德农村建造木构架住房,仍在使用夯土台基技术。唐代,木构架房屋普遍采用台式基础。一般条件下,台高l米,多为矩形,四周用花岗石或青石垒砌,面铺片石,承重柱和木壁下端垫塞石礅和石条。石门、津市、临澧、桃源等地多用毛石垒砌成阶梯形基脚,用杉松木料穿枋构成框架,再在其上铺板建房。宋元之际,常德地区内石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用石料或火烧粘土砖与砂浆砌成带状独立基础,用砖石灰三合土作垫层。元延祐六年(1319),常德府城修建文庙五间,均用石料构筑基础,石基高6尺(2米),石基之上环以石栏。
新石器早期至商周,虽然澧县城头山等地已经出现用土坯筑墙结构方式,但常德先民在各地建造居住房屋主体仍然多为编竹或芦苇夹泥作壁。春秋末期,楚国大量中原地区遗民迁至高蔡(今常德市),常德地区内房屋主体建筑技术始有长足进步。至唐代,以木结构为特征的主体建筑技术进一步趋于成熟。其时,抬梁式构架在寺庙、衙馆、官廨建筑中普遍采用。开间数量视建筑规模而定,官廨多用五、七开间,普通民居常用三、五开间,进深多为11檩,木质板壁,四周设廊。
澧县城关遇仙楼。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始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遇仙楼又名澧浦楼,其平面呈八方,民间亦称八方楼。楼系三层木架结构建筑,楼底直径15米,楼高20米,楼体系24根立柱构成,底层布回廊,内置旋梯。每层屋檐转折处翼角高翘,梁枋精雕龙凤、花草图案。三重檐盔顶,覆绿琉璃瓦,顶端置葫芦宝顶。遇仙楼风格古朴,结构精巧,建筑技艺精湛,属湖湘梁木结构古建筑精品。
http://s6/mw690/002YRzjizy79SNEL1SB25&690
澧县城关遇仙楼
商周至战国时期,泥土烧制绳纹和方格纹红、灰色板瓦、筒瓦、瓦当,已经开始在常德多地住宅建筑上大量采用。汉至唐代,常德各地兴建县学、寺庙、祠观等类建筑,屋盖做法是木架上置檩,檩上架设椽皮,椽皮之上铺瓦。屋面多为青瓦。宋元至清代,官署、学宫、宗教等类建筑普遍采用琉璃瓦,商贾、豪绅、官吏府第屋面多为青瓦,部分盖筒瓦。城区一般居民住宅多用小青瓦,湖区一般民宅多用稻草屋面,山区一般民宅多用天然片岩、茅草、树皮作屋面。
汉代,常德殿宇楼观等大型房屋建筑上盖开始采用翼角上翘,八角出檐,下设斗拱,滚龙脊造型等形式。宋元时,官绅建筑有单檐歇山顶和重檐歇山顶。重檐歇山顶多用琉璃瓦砌云龙状,正脊中央置龙盘葫芦瓶宝顶,高2~3米,配黄色琉璃瓦。明代常德官府重修常德太阳山阳山庙时,庙顶和飞檐顶部盖瓦,全部用生铁铸造,正脊中央竖立九火铜铸的金黄色盘龙葫芦瓶宝顶,高达3米,民间因此将这座庙宇、包括建造庙宇的山峰,统称为金顶。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汉寿兴建万寿宫,其屋盖用飞檐斗拱,屋坡、挑檐盖金黄色琉璃瓦,四檐角起翘,挂风铃。檐头滴水为绿色陶瓷花样,屋脊为陶制鳌鱼宝顶,卷草衬脊,爪角配坐狮凤爪。城乡民间普通民居,屋盖装饰则朴实简单。明洪武年间,沅江流域屋脊多用陶塑,澧水流域屋脊通用空心塑花窑砖,再盖半圆扣榫瓦。
http://s9/mw690/002YRzjizy79SNHTzcs68&690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