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足石刻《牧牛图》与京都大学藏本《十牛图》(一)

(2016-10-08 20:01:16)
标签:

十牛图

影印

禅宗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牧牛图》与京都大学藏本《十牛图》

                                    (一)

禅学界认为,现存的廓庵师远《十牛图》中,最古老的版本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松本文库《十牛图》。而在中国本土,现存的最古老牧牛图版本当属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牧牛图。

京都大学版《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有总序、小序、偈颂(诗)、和偈和图画。和偈者是圆悟克勤法嗣的石鼓希夷禅师,与大隋无净法嗣的廓庵师远同属临济宗杨岐派五祖法演的法孙。大足宝顶山石刻牧牛群雕有图(雕刻)有偈,没有总序和每图小序。其诗偈石刻,早已漶漫难辨。本文杨杰牧牛诗偈十篇引文依据蔡荣婷教授《大足石刻杨次公证道牧牛颂析论》录出。大足宝顶山石刻牧牛组图亦无每图每偈标题,蔡文配有诗偈标题,依次为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和双泯。似沿用普明《牧牛图颂》的标题,而普明的标题与宗慧《牧牛歌》无异。

大足石刻的牧牛图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大佛湾南面崖壁,是宋僧赵智凤营建,开凿于南宋孝宗淳熙至理宗淳佑年间 (11741252 ),前后历时七十余年。宝顶山石窟造像与大足北山石窟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牧牛图》共十组。第一组牧牛图旁岩石上,刻有《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19个大字;最后一组牧牛图后雕刻宋僧赵智凤坐像。

按:宋王称《东都事略》卷115记述,“杨杰,字次公,无为人也。少有名于时,举进士,元丰中官太常者连数任,一时礼文之事,杰与讨论……元佑中,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点刑狱,卒年七十。杰自号无为子,有文集十五卷行于世”。杨杰是笃信佛教的在家居士,苏轼《介亭饯杨杰次公》称其为“在家头陀无为子”,可证其佛学造诣极为深厚。杨杰早年师从天衣义怀禅师 ( 9891060 ),佛教门派为云门宗;晚年主张禅净兼修。

赵智凤(11591249),大足宝顶石刻创刻者,法名智宗,南宋昌州(今重庆大足)人。5岁落发为僧,16岁外出云游,其佛教门派为密宗。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返乡后,精心设计,艰苦施工,在宝顶山一次性雕琢上万驱佛像,清苦经营70余年,营造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一座丰碑,当代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智凤是宝顶山石刻总设计者和总建造师,宝顶山石窟山形独秀,岩谷深幽,寺院雄伟,一派佛国仙境气象,成为我国晚期摩崖造像巅峰之作。

学界对大足石刻《牧牛图》篇章划分,有不同意见。如下图所见,《牧牛图》群雕本身篇章(或曰段落)衔接紧密,造像交错连续,很难截然分开。陈习删《大足石刻志略》认为“牧牛图,即《牧牛经》变相。经言:‘佛说牧牛十一法,喻比丘得失十一法。’故图作十一幕”。这种意见以《牧牛经》作为立论依据,未能得到学界认同。多数人以十图分篇,但每篇起止处仍有分歧。本文分篇系笔者现场观察测定并拍摄照片为据,也只能算一种分法。

http://s3/mw690/002YRzjizy75sLNVwhYc2&690

第十首配图唱偈亦有不同认定。《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所录第十首牧牛颂“双泯”为“无牛人自镇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樵竹与岩泉”。蔡荣婷教授认为赵智凤坐像左侧浮雕碑上诗偈“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照无私耀古今”,才是应有的第十首配图唱偈。

按:笔者现场所见,第九组雕像“独照”之后即为赵智凤坐像。赵智凤坐像上方刻有偈颂:“无牛人自镇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樵竹与岩泉”,如下图:

http://s14/mw690/002YRzjizy75sLTUlOJed&690

《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将其定为杨杰第十首牧牛颂,理由很充分。蔡荣婷则认为这四句诗偈所表现的境界,仍停留于牛亡人存阶段,尚未达到主客双泯的境界。而赵智凤坐像左侧,浮雕云中一轮圆月,圆月下有一碑,立于莲台之上,碑文尚清晰可辨:“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照无私耀古今。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蔡荣婷则认为这幅石刻传达的意境,与普明禅师“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表现的物我双泯、心法双亡的“双泯”境界,十分契合。因此蔡推断此图是牧牛群雕最后一幅画作,而图下石碑所刻的八句七言诗作,即是与图相搭配的颂诗。如下图:

http://s9/mw690/002YRzjizy75sMeGusU88&690

最后一首偈诗共有八句,初看与前面十首七言四句颂诗的体裁不同。其实应将其分为二首,前四句为杨杰牧牛颂最后一首;后四句乃是作画者(或雕刻者)摘录的普明禅师《牧牛图颂》末章。如此,则杨杰牧牛颂第十首为“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照无私耀古今”。本文依从蔡说。

笔者在拙文《师远十牛图源流》中说到,“师远的‘十牛图颂’把禅修分成十个阶段:一、寻牛,二、见迹,三、见牛,四、得牛,五、牧牛,六、骑牛归家,七、忘牛存人,八、人牛不见,九、返本还源,十、入廛垂手。普明和杨杰的‘牧牛图颂’也列为十个阶段:一、未牧,二、初调,三、受制,四、回首,五、驯伏,六、无碍,七、任运,八、相忘,九、独照,十、双泯。”可以对比看出,杨杰(包括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第十即最终目标“双泯”, 显然与师远“十牛图颂”第八“人牛不见”相同。

细品诗偈,二者的境界差异十分鲜明:杨杰“牧牛图颂”,“止步于禅修者自己的功德圆满,进入了曹洞宗默照禅主张的主客双亡、‘照与照者二俱寂灭’(宏智正觉《天同宏智禅师广录》)的禅定境界。而师远‘十牛图颂’则明确宣示,到达‘人牛不见’、物我两忘、心境合一的圆满之后,还须‘返本还源’,返回到人人本有的佛性;然后‘入廛垂手’,进入尘世,救度众生”,修成真正的“利他行”,真正的大乘菩萨精神。

http://s4/mw690/002YRzjizy75sMin8WL4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