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沐道教育微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尤其在青少年阶段普遍发生,也是孩子自我认知、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过程。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有些青年因为沉醉于“追星”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些青年因绝对化的看待偶像而出现盲目的追随或迷信。通过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可以更多的避免青少年走入偶像崇拜的误区。
一、要理解、尊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
这是对策之一,也是应该对待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基本态度。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实质是一种心理行为,而非道德行为,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纠正过去那种把“追星”当作不求上进或道德败坏的表现而加以批评的做法,而应采取理解、尊重的态度,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来理解青少年在成熟与发展过程中那份真切的情感和丰富的心理活动。偶像是青少年自我的投射,无论青少年崇拜什么样的偶像,即使是反面人物,也要采取“无条件尊敬”。盲目指责、毁、贬斥青少年的偶像,不仅会引起其强烈的逆反心理,还会降低青少年的自我确认能力,甚至会成为悲剧行为的导火线。事实上,青少年在走出自我迷茫、实现自我确认的过程中,成人的说教相当有限,青少年自我的确认是通过种种自我体验、甚至冒险而达成的,他们不会接受任何说教和过早的自我确认。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合理延缓期”的概念,在此期间,出现一些年龄段特有的心理行为现象正是他们心理社会适应的表现。教育者对这些心理行为过于忧虑、责备、压制等不利于他们“迷途知返”,而需要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借助心理社会合理延缓期来整合自我,发展自我。
二、进行认知疏导,帮助改变青少年对偶像的模糊认识
认知疏导主要是一种关于偶像意识的认知性交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方法,形成对偶像正确的认知方式。从实践上看,青少年极端的偶像行为,往往来自于一个重要的认知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完整的偶像认知。只从外部特征或某种单一的片面的价值尺度追求偶像,常常把偶像的外部特征理想化,进而进入超现实的偶像想象的心理世界之中,并同时可能产生许多不良的行为表现。认知疏导的任务是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真诚地和他们交换看法,肯定他们的合理行为,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崇拜、崇拜什么、怎样崇拜,然后再提出教育者的建议。因此,认知疏导在方法上宜采取对话交流方式,或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主动、亲身参与活动与思考,来实现自我选择与自我反思的结合,内心释放与理性增长的结合。从而改变学生对偶像的片面的认知,科学地对待崇拜的偶像,把握偶像的真实性、合理性与客观性,摆脱夸张的、虚幻的偶像印象,进而提
高学生的自我调节水平。
三、用明星成功的经历教育学生,升华其偶像崇拜
有很多教育者对影视明星的认识也存在误区,认为他们是公司包装出来的,是媒体捧红的。其实每一个明星在其成长过程中自有一段艰苦的奋斗历程,身上有过人的精神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收集有关偶像的资料,分析偶像成功的原因,以此淡化偶像的神秘感,以偶像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如小燕子赵薇,幼师毕业后,不满足于现状,考取北京电影学院,经过努力学习,重重考试才得以担任“还珠格格”的主角,为了拍好影片,自己也历尽艰辛。通过分析偶像的奋斗历程,可以将学习对外在的崇拜升华为内在的崇拜,以此促进学习自我成长。明星成功的历程,还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替代性经验。
四、将偶像教育与榜样教育化为一体
榜样教育存在下列问题:(1)明显的功利性。宣传榜样的唯一目的就是让人接受并效仿榜样行为,而没有考虑青少年的选择意愿和接受能力。(2)缺乏真实感,榜样都过于完美。(3)形式单一生硬。信息传媒的发达为榜样宣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对榜样的宣传仍然做作、单调,缺乏应有的活力与情感投入。偶像教育与榜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必要把偶像与榜样的界限划得那么明显。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核心在于社会学习和依恋。我们要做的只是让他们去学习偶像和榜样的优秀品质。所以应突破以前的思维方式,淡化偶像与榜样的区别,以宣传明星的方式去宣传榜样,将偶像升华为榜样,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五、教育者要善于发现青少年的潜能优势
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忽视自我的优点长处,自我同一感混乱,无法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而盲目模仿他人。学校教育中,教育者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成为明星除了依靠自身努力外,还要依靠自身的潜能优势,自身努力是潜能优势发挥的基本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教师要善于发掘青少年不同的潜能, 并在现实中找出具体人物加以支撑对应,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化、现实化,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一幅适合自己的“自我蓝图”。我们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潜能去发展,做适合自己干的工作,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到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