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探索意拳之路的三本书
我自八十年代初开始习武,从查拳入手,练习外家拳系,后练习摔跤和形意拳等,最后定格在意拳上。虽练拳时久,也无甚成就,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对于拳术的认识总算有了一个不甚清晰的轮廓。在二十多年不断求索的过程中,有几本书对我的拳术观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谈一下个人的一些体会。
姚宗勋先生所著《意拳-中国现代实战拳学》一书(以下简称《意拳》),是姚先生集一生的心血和实践写成的,是对于中华武术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我武学之路上关键性的一本书。最早看到这本书是在八十年代末期,知道是好书,就是看不太懂,犹如看天书,似是而非,也只是知道意拳有这些训练体系,对于为什么要练习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和效果,各步骤之间有什么联系等均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有何体会和认识,并没有认识到该书在意拳修炼乃至整个拳学中的价值,随之收起。及到九十年代中期正式练习意拳时,才感觉书中内容详实具体,博大精深,实为练习意拳的经典性著作,在意拳中的地位犹如文学名著《红楼梦》一样。只有不断勤修苦练,才能逐步理解内中精要,读一遍有一遍的提高,但是只读不练很难有大的提高。随着对拳理不断研习,练习功法的不断深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越来越会感到该书的博大精深。正如霍振寰先生所说的:“最近出版的意拳书籍或文章不少,但大部分未能反映全面的、真正的意拳精神。反观此书是姚先生一生心血的结晶,当然意拳有些精微之处,非口授身传不可,但此书在理论上和功法上已详尽揭露前人所不轻言的秘诀,更利用现代科学、医学知识解释意拳道理,是现代武术著作中少有的重要著作,不单对意拳同好者是梦寐以求的练功秘本,对广大武术爱好者也是一本珍贵的参考书”。所以此书在意拳的发展和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每一个意拳爱好者和武术爱好者终生研读的经典著作。
王芗斋先生的武学在当时武林独领风骚,但不可否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以口传手授为主,虽有几篇名作问世,但都是宏观理论阐述,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没有将意拳的教学和训练体系系统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意拳的普及和推广。而姚宗勋先生对意拳的训练和教学体系进行了更大改革,在保持传统的站桩求取浑圆力的基础上,大胆采用西方搏击训练理念,将一些训练器材、体能素质训练和散手训练的回合制引入意拳训练体系中,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简洁、实效。而《意拳》一书正是意拳的训练和教学体系精华的浓缩,它不仅规范统一了意拳技术和理论的体系框架,还填补和完善了意拳的教学和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奠定了意拳功法系统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虽然在姚先生之后也不乏著述者,如薄家聪所著的《意拳》和《意拳述要》,增加了自己的练功体会,摘录了部分前人的拳论,但都是在其基础上的变化而已,无出其右。杨绍庚先生的《意拳诠释》很值得一看。杨先生研习意拳60年之久,在书中以科学的态度将意拳的拳理、拳法、意拳的核心—意念、练功之关键、发力之奥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多处难点作出了科学诠释。和姚先生《意拳》一书内容相近而具有一定特点,在桩法摸劲时讲解很详细,并且讲述了健舞四形的练法,还谈到了接触“空劲”时的见闻,书中还收录了齐执度先生的《拳学新编》。
韩星桥先生所著《意拳学》一书也为意拳经典论著,运用牛顿三个定律和物体的碰撞原理分析拳术“打”和“放”非常精辟,提出了意拳三大基础理论,力学、神经系统工作原理和空间理论。附录了站桩功二十四式、修身八式和养生行功。在桩法求力方面与姚先生所述有异曲同工之妙,技击方面功法理论严谨,但可操作性的内容较少,仍为意拳少有的经典著作。
杨鸿尘《王芗斋拳学》自九十年代出版以来影响巨大,对于我的拳术观念产生了较大冲击。由于当时大成拳在一些武术杂志上的宣传力度较大,而详述练功方法方面的文章很少,使很多人既非常神往而又充满神秘感,还不知道如何练习。这本书使我对内家拳改造人体生理和筋骨训练有了一定认识,对意拳形体方面的训练和人体力量的产生和释放有了了解,该书侧重于从人体结构方面阐述拳术的理论和功法。拳学犀照一章,对于整体力的形成做了深入的阐述,揭示了桩功改造生理的方法和理论。我随后又帮几个武友买了几本,人人均认为是好书,确实可以成为入门提高和中级训练的教课书。杨先生随后的《武学指要》更为前书作了很多补充和功法的深入讲解,也加入了一些卢式结构的东西。
《形意拳理论研究》一书在上个世纪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经中国武术协会鉴定,被列入《中华武术文库-理论部》,迄今二十多年,销量逾百万本,影响遍及武林。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未练习形意拳,从朋友处借来一读,感到是本好书,但大多不理解。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练习形意拳后,在外地出差无意间购得此书,再读深深感到它的价值,该书从形意拳的拳理、医理、尺寸、角度、劲节、力点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结合数学、物理和力学在拳术中的应用都作了相应的介绍。并且其中拳诀语句优美对称精辟绝伦,极尽拳术之秘要,现摘录部分共同学习。
明劲是劲整形齐,一绝无有不绝,如“泥犁行”;
暗劲是劲含不漏、虚而不发,以静待动、后发制人之妙用,“如履薄冰"阶段;化劲,处处虚无不着力,整体浑元如弹簧,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触即发,发则必中,应敌犹如"水中游"。
内动是外动之源泉,外动是内动之体观。
心不发动则意无所生,内意不领则真气不循,真气不至则真劲不达。
活从园中来,灵从活中得,巧从灵中出。
明劲在手,暗劲在肘,化劲在身。
明劲练合求刚,暗劲练活求柔,化劲是练灵求巧。
气主于两肋,吞吐于两肺,呼吸于气门,出入于口鼻。
松肩以通气,沉肩以贯劲,扣肩以坚膀,按肩以发力。圆裆以坚胯,逼肾以坚膝。
力不力在根,正不正在中,达不达在梢。
根节是劲力的发源之所,中节是劲力的含藏之处,梢节是劲力终放之点。
肘不内合劲力飘,膝不内合底功浅,肩不催肘肘不力,肘不催手手不及。
圆裆以坚胯,逼肾以坚膝。
两足全凭后足蹬,后足蹬起腰宜挺,劲力到脊膊须按,按肩催肘推山功。
气自丹田吐,劲由腰中发。
三节劲力不外起、随、追三字,手起肘随膀催,头起身随足追,足起膝随胯催。
手足之劲气源于肘膝,肘膝之劲气源于肩胯,肩胯之劲气总源于腰腹,一身之劲在于腰,一身之气在于腹。
根节不明重心不稳,中节不明变化不灵,梢节不明难以贯通。
肘不下垂劲力飘,肘不相合劲力削。肘不含劲上肢空,膝不含劲下肢松,腰不含劲全身空。肩不扣则膀不聚,膊不按则膀无力。
膀不聚则肘必空,肘一空则手必松。
头不顶则项不竖,项不起则脊不拔。
心中有底(知人知己的经验),手上有分寸,脚下有根基。
购得此书后,爱不释手,但对于如何深入练习步骤不甚明确。后接触意拳后,此书也就放了起来,开始研究起意拳桩法和试力来。在2007年左右再度拿起这本书,使我以意拳的角度理解形意拳,再以该书中形意拳的理论来理解意拳,使我受益非浅,对意拳各步骤训练的意义理解更加深了许多。通过书中《形意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的理解,找到了意拳桩法身法要求的理论依据,更通过该书看到了整个内家拳体系的理论依据。所以此书不仅是形意拳习练者的必备,也应该是每个意拳习练者必读的好书,扩展一些,可以是每一名武术爱好者乃至拳术理论研究者都应珍藏的拳术经典著作。
经曹志清先生再次修订后的《形意拳理论研究》不仅增加了很多养生的内容,还对一些功法做了更深入的阐述。另外《形意拳练法用法与功法》、《形意太极拳》和《商式形意拳》光碟都是曹志清先生的好作品,曹志清先生弟子所著《形意传灯录》,也不失为拳理体悟方面的一本好书。
以上所述有些象书评,又有点象广告,但确实是我个人的亲身体会。如果说杨鸿尘《王芗斋拳学》为意拳的入门和中级提高教材,而姚宗勋先生所著《意拳》一书则是意拳从入门、提高乃至高级的系统性经典著作,而曹志清先生的《形意拳理论研究》则为意拳习练者的必备参考书。相同的是,它们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拳学共性的本质核心,应是每位意拳乃至武术爱好者的珍读藏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