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0528赣州龟角尾公园,园内有客家南迁第一纪念鼎

(2019-05-28 07:30:59)
标签:

客家先民南迁纪念鼎

建春门城门楼贡川楼

龟角尾公园与八镜公园

赣州涌金门

分类: 旅游

赣州古城被章江、贡江和赣江三江环抱,再加上南边的护城河,四面环水,被人称作“浮州”。如果您从空中俯瞰,会发现赣州古城像一只巨龟浮在水面上,南门是巨龟的头部,北门是巨龟的尾部,因此这里被称作“龟角尾”。

龟角尾公园位于千里赣江源头,依托赣州名胜古迹龟角尾而建,与八境台、宋代古城墙、八境公园相连,是一个融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开放式历史名胜公园,总面积5.5万m。2003年5月25日开工,6月30日完工,7月1日对外开放。

八景阁

涌金门在赣州被誉为“江南宋城”

赣州涌金门位于城东北,赣水之畔。古城墙始建于南朝梁,北宋熙宁年间州守刘彝(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始用砖石修筑城墙,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城墙以后历代都曾予以修葺。

2002年特大秋汛洪痕(涌金门)102.18米。

2002年10月29-30日,赣州上游出现历史罕见特大秋汛。31日,涌金门出现洪峰水位102.18米,超过警戒线3.18米。

一位年轻的家长带着孩子,为孩子讲解古城墙的故事。

建春门

沿建春门城门两侧的阶梯可登上城墙。

建春门城门楼名叫贡川楼。楼两侧有联:“风驰梅岭粤人舟,雨泻琴川闽客棹”。

站在城楼俯瞰建春门古浮桥

建春门古浮桥长约400米,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

古城墙一侧栾树花开正艳

古城墙

龟角尾公园一景

公园内的石像

八镜台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5--1063年),是赣州也是江西著名古迹之一。

八镜台台高三层,27.8米,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余,所以取名为“八镜台”。

八镜台

公园内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和客家先民南迁纪念鼎。纪念鼎在江苏南京完成铸造,历时3个多月。纪念鼎于2004年8月22日,由船只沿着客家先民南迁路线,从南京出发,跨长江,入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过十八滩,于2004年8月29日运抵位于赣州城区龟角尾公园的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

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赣州市18个县(市、区),除章贡区大部分地区和信丰县的嘉定镇以及其他几个居民点外,其余均属客家语地区,客家人占赣州市总人口的95%以上,有“客家摇篮”之称。

2004年11月18日至20日,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在赣州举行,这是全球客家人的一次盛会。作为客家先民溯赣江南迁的登陆地点,龟角尾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为此,出席大会的海内外嘉宾在这里举行了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开坛仪式和客家先民南迁纪念鼎剪彩仪式。

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

纪念鼎耗资54万元,高5米,直径4.1米,重达8吨,仿照西周时期大克鼎,由青铜铸造而成,是目前客家地区第一大鼎。

鼎上刻219个字的铭文,铭文文体为志铭体,纪念鼎铭文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谭云亨先生所题,铭文分纪和颂两个部分,铭文说明了铸鼎的缘由、时间、地点及其意义,记载了客家发展的历史,叙述了客家人的事迹,颂扬了客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客家人的精神,是一篇寓意深远、文辞优秀的佳作。

铭文

吾客家先民本炎黄子孙肇自中原两晋以降因迫生计筚路褴缕辗转南迁至赣南闽西暨粤东见山川毓秀乃辟家园生息於斯时逢盛世岁在甲申又值如斯木本水源恳亲盛会择此北瞻中土东望八闽南眺五岭之赣江源头筑圣坛铸宝鼎勒金铭以纪之唯祈秉吾客志彰吾客魂聚吾客心昌吾华夏矣

颂曰

尊祖炎黄 中土发祥 兴诸赣闽 南粤其昌

脉续九州 帆济五洋 日久彼境 亦即故乡

围楼雄峙 山为歌场 门悬郡望 谱陈庭厢

汉唐风韵 习俗源长 崇德敦教 耕读自强

爱吾家国 传统维扬 客家儿郎 七尺昂藏

坛载厚重 鼎铸辉煌 光前裕后 硕勋流芳

在龟角尾公园锻炼的老人

换个角度看八镜台

换个角度看八镜台

财神庙

八镜公园始建于1955年12月11日,由赣州人民义务劳动开挖人工湖并建成公园。

公园占地面积79016.3平方米,其中水面积占66% ,以园内古迹八镜台而得名。

八镜公园

龟角尾公园与八镜公园通过八镜台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大公园。巍峨的八镜台鼎立在园内北隅古城墙转角处。登台北望,游人尽可一睹章贡二水合流,直泻赣江的魂丽景观。

本文由摄影师于兵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