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石油科技馆位于让胡路区创业大道东侧、世纪大道南侧500米处,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主楼遥相呼应。
1960年,参加松辽石油会战的人很多,整体文化水平却不高。如何向新成员占主要成分的广大会战职工普及最基础的石油生产知识?是松辽石油会战指挥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安达召开的第一次五级三结合技术座谈会上,康世恩副部长就提出了办“地宫”、游“地宫”这组新鲜词儿。
康世恩副部长设想的“地宫”,并不是神话传说的阴曹地府,也不是任何隐蔽性的地下建筑,而是用实物、模型、图表、文字等方法介绍松辽盆地这个陆相环境生成的大型砂岩油田总体模样和局部状态的科普展览。意在让投身石油会战的职工干部像参观博物馆那样,在一走一过的感受中了解石油勘探开发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术手段。游“地宫”相当于进了培训班,形象化展示比啃书本更容易理解,事半功倍。
同年8月2日,由地质指挥所主办的油田“地宫”,在萨尔图油田正式开放。
首座“地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系统地展示了松辽盆地的勘探成就和萨尔图油田生产试验区的开发现状,融入的石油科学技术知识涵盖了所有专业,宛如浓缩的石油院校教科书活了起来从圣殿下凡到民间,穿越亿万年漫长的时光,揭去上千米的沉积覆盖,端出了一目了然的油藏真相。
12日的《战报》头版用“实践出真理,革命创科学”的醒目标题进行了报道。
这片本来没有名字的草原,成为干石油、学石油人的朝圣中心,大家约定俗成亲切地称其为“地宫门”。意思是说,来这里参观学习相当于跨入了石油地质学、石油工程学的殿堂,皈依石油行业有了入门资格。
“地宫”的影响不仅感染广大的石油工人,也让石油科技工作者感到荣耀,1960年9月成立了生产试验区指挥部,下设的地质管理机构当时居然取名叫“地宫大队”。
通过办“地宫”,培养了一批油田地质人员和油井分析能手,改变了采油工人,过去只管井口和地面“量油测气、清蜡扫地”的局面,提高了油井管理水平和油田勘探开发水平。
现大庆采油一厂“地宫门”公交车站。
1977年,又建成了“石油地质开采陈列室”,陈列面积为450平方米,“地宫”命名为“大庆油田开发科学实验陈列馆”。
1996年7月,更名为“大庆石油技术博物馆”。
由地质指挥所主办的“地宫”,几经变迁,于2009年光荣“退休”,以另一种更雄浑的姿势,重新站在这片热土之上。
2009年9月21日,大庆石油技术博物馆新馆落成开馆,更名为“大庆石油科技馆”。
主体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展示面积3.5万平方米,平面设计与广场水池成中国石油徽标造型。
内部主要由阳光大厅、序厅、8个常设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构成。
工业学大庆
重点展示大庆油田发现50年来的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勘探与开发技术进步及配套工程技术。主体突出、动静结合、功能完善,是一座反映石油科技题材的大型现代化专业科技馆。
如今的大庆石油科技馆肩负着传承弘扬石油科技精神,推广普及石油科学知识,宣传展示大庆油田自开发建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光荣职责。
(欢迎关注和转发,侵权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