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0日福建土楼,一部客家先民辗转迁移的传奇史诗

标签:
福建土楼客家先民的传奇史诗“土楼王子”——振成土楼公主-振福楼福建土楼王-承启楼 |
分类: 旅游 |
福建土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永定,是纯客家县,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永定土楼是客家民居的杰出代表,它不仅全面展示了客家文化,而且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紧紧相连。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或天灾战祸的原因,曾多次引起中原汉人向南迁徙,其中以西晋末和北宋末迁徙的规模最大,都超过百万之众。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创造出一种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被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中原古音浓厚,并杂有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会讲这种话的人,被称为“客家人”。
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起先,他们沿用中原古老的生土建筑技术,利用当地竹、木、泥、石等原料,从建造简便的木屋土屋发展到泥墙瓦顶的土楼。为聚族而居,又逐步建成系统成熟的大型多层生土建筑。
圆形土楼是客家居民的典范,它就像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又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在冷战时期,它曾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我国的核反应堆。
清康熙、乾隆年间,永定广种烟草,被称为“烟魁”的条丝烟大发展,畅销大江南北、南洋各地,大批烟商大发其财,又因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仕官辈出,使永定的豪门富翁和部分民众有了大兴土木、建造规模宏伟的土楼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基础,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出现了其他客家地区望尘莫及的鼎盛时期。这些高大土楼因取材方便,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有高度审美价值,而辐射周边客家地区。永定土楼作为客家土楼中最优秀的作品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全面展示了客家文化。
永定土楼是福建拥有最多的土楼的县,总共23000多座。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当属“土楼王子”——振成楼。
一九一二年林仁山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用了五年的时间,花费八万光洋建造成官帽式的土楼-振成楼。
一八八〇年,三兄弟花了二十万光洋建造一座府第式的方形土楼-福裕楼。
振成楼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因按八卦原理设计的建筑奇观和楼内富有客家特色的文化奇观得到了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及游人的青睐。
振成楼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一楼梯为一个单元。卦与卦之间筑防火墙,以拱门相通,当地人习惯称它“八卦楼”。
据导游讲解,振成楼是依据“八卦”设计建造的,外环属于圆形建筑,但圆楼外左右有对称的半月形馆相辅,远看就如一顶旧官帽。而两眼水井就是八卦的点睛之笔。
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阴阳两极,这就是八卦的一极“阳井”,另外一边是“阴井”,这两口井在统一水平面上,但是水位、水温和水质都有明显不同,实在让人惊奇。楼中内、外环楼间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正好位于八卦阴阳两极上。东边水井处于阳极,相传建楼之初,常饮此水者皮肤娇嫩、乌发鲜亮,男的英俊、女的靓丽,俗称“美容井”,不少人因喝了此井之水,后都成了工匠师傅,故有“智慧井”之说。
全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洛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振成楼前面的和谐碑上面记载2010年2月13日,胡-锦-涛同志来土楼的盛况。
2010年2月13日,胡-锦-涛同志视察福建永定土楼的第一站就是振成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永定客家土楼是中华民族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永定客家土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异、高大雄伟的方圆土楼,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和谐协调地与蓝天大地、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组合成气势磅礴、壮丽非凡的土楼群体,形成让人“消魂夺魄”的奇特景观。
土楼分方形,圆形,五角形,八角形,日字形,回字形,吊脚楼等多种内型。永定区共有著名的圆楼360座,方楼10000多座。其中最著名的的土楼有-福建土楼王-承启楼,土楼王子-振成楼,土楼公主-振福楼。其中,承启楼是福建土楼当中建筑规模最大的,2010年进入世界吉尼斯最大土楼纪录。
承启楼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77年)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48年(1709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终于建成这座巨大的家-族之城。
福建永定承启楼,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全楼群由402个房间,鼎盛时期住过800多人。相传在建造过程中,凡是夯墙的时期都是晴天,直到竣工之后才下雨,所以当地人又把承启楼叫做天助楼,这也给承启楼增添了一丝传奇神秘色彩。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是对该楼的生动写照。1981年承启楼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号称“土楼王”,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 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面值1元的福建民居就是一座环环相连的土楼,这座土楼就是如今闻名遐迩的承启楼。
全家族人在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同时,又尽享几代同堂、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它厅堂的一副对联便是最好的说明: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客居异地的客家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的自给自足,而土楼的结构及功能充分满足了这个小农经济的特色需要。楼内的水井、厨房、仓储、卧室、粮食加工房、柴火间、猪牛舍、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
从承启楼的某处窗户(实际上是瞭望台,用来观察敌情的)向外看。 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有双层的外层开窗,除用于通风纳光外,也便于狙击入侵之敌。土楼最高层处设有瞭望台,以便了解敌情。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
当年客家先民辗转迁移,聚集力量、共御外敌需要的土楼,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