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6日你,还记得龙凤公园吗?

标签:
你还记得龙凤公园吗离去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石油站龙凤电厂李昔闻网名昔闻 |
分类: 旅游 |
你,还记得龙凤公园吗?
文-昔闻 图-于兵
每一年,总想留下一些照片
做为岁月的痕迹
今年,拍了一组龙凤公园的照片
——公园已经开始衰败,
油漆斑驳脱落,树木荒草杂生
恍惚之间让人想起,我们的童年就遗失在这里
——何曾公园已经老去,我们都在慢慢老去……
——时间最会骗人,总会说改变了外表,也改变不了心灵。但谁看到随岁月而未曾改变过的灵魂,情感?
——但也能让我们明白,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能失去的,离去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
留到最后的人,就是对的人。
2018年,一场大雪,让龙凤公园银装素裹,亭台楼阁,掩映在风雪之中,雪过天晴,一派江南水乡的古风格建筑,越发显得沧桑。
当年我们叽叽喳喳在公园里的笑声飘向了哪里?那一串串脚印消失在哪里?
——是否还记得我,还是已忘了我,总是要历经百转和千回,才知清深意浓,总是要走遍千山和万水,才知何去何从……
——在龙凤公园曾经那些不近不远的光阴,让人禁不住想起最真的梦……
这是靠近五医院的公园后门,当年记得小时候生病,上午来到五医院,等待下午的化验结果,中午就在这个大门旁边的公园侧路上(没有车没有行人,很是安静)睡觉。醒来时,一只绿色的虫子爬在脖子边,感觉有些痒痒的,用手一摸,拿了下来,没有任何的惊恐,看了一眼,不慌不忙的丢掉……那时候,没那么多矫情,没那么多恐惧
那时的龙凤公园,是远近闻名的游玩好去处,无论是单位组织春游,还是孩子们的六一,这里都是欢声笑语,那个时代的大庆人,十有八九都来过这里。这个公园,是大庆石化公司,当年叫做石化总厂修建的,那时候的石化总厂,无论是工厂,医院,公园,农工商,学校……都是自成体系,待遇条件极其优厚,令人羡慕。记得那时候石化总厂有倒班楼,白班楼,毕业的单身职工都住在里面,一日三餐都有食堂,令我们这些毕业分配在政府机关的人艳羡不已,我们那时候不叫政府机关,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地方”,我们的“”地方“系统,食堂没有晚饭,结婚没有公房,工资待遇极差,那时候,如果石化的女工人嫁给地方的穷书生,就属于下嫁,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多数是地方的女干部嫁给石化的男工人,这在当时属于攀高结贵的。……那时候龙凤分为石化总厂,石油站,龙凤电厂,地方(包括市建一公司)……几类称谓,是按照单位的区划确定的。如今,已经没有了这么明显的界定
感谢石化公司,感谢油田企业,为龙凤建设了这么好的公园为代表的一大批基础设施……
月亮门
玉树琼枝
这一处景观是后建的,登高远望,公园尽收眼底,如今已经残垣断壁,变成了危墙
回看年轻孩子们的字,用过来人的眼光,看着。谁都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尤其是初恋,那刻在石头上的字,其实笔笔都刻在心上,带着血痕,带着伤痛,历久弥疼……甚至一生。
沧浪亭外便是溢芳楼……这个地方让我记忆难忘
当年(1980年前)那次父亲领我到公园旁边的医院看病,给我买了门票。那时门票应该是2毛钱,他应该是舍不得花钱,他在门外等我,让我自己进了公园。进公园前,他从兜里拿出钱来,是一张五元面值的钱,当时五块钱绝对是一笔巨款。他犹豫了一下,应该是兜里没有了更小面值的钱,还是把五元钱给了我,让我买冰棍吃。
我在公园没敢远走,记得就在溢芳楼外,沧浪亭下,便是公园的围墙(后来公园的墙墙移到了龙凤大街的路边),围墙外有一个人推着自行车,驮着泡沫箱子,向公园里的游人吆喝着卖冰棍,那时候觉得冰棍是那么的香甜,散发着纯正的奶香味,我忍不住想去买一根,那时候的冰棍是一毛钱吧?(我小时候吃的最便宜的冰棍是一毛钱给三根的安达乳品厂的冰棍,那时的冰棍是用纸包着的,现在多少钱都买不到那么纯正好吃的冰棍了),可是我想,如果我把五块钱给了卖冰棍的人,我们之间隔着一道院墙,他把我的钱拿走跑掉,怎么办?怀着这样的担心,我咽了几下口水,还是没有买冰棍。从公园出来时,我把钱交给父亲,他问我,怎么没花,我支吾了一下,说没花。现在想来,当时我拿五块钱进了公园,父亲说不定怎么担心呢,如果我把钱弄丢了,不但下午的病看不了,坐不了交通车,可能还是我一学期的学费都没了的……什么时候能有人在这里请我吃一根带着回忆的冰棍?
清苦的生活经历挥之不去,记忆刻进脑海,影响着成人后的生活。现在我面对剩饭剩菜,扔掉了总觉得可惜,旧衣服也不忍丢弃。后来有人总结我……我这样经历过贫穷的人,如果买奢侈的东西,自己心理等同于犯罪。想想,未必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对自己苛刻,并不代表对别人的不舍得,因为对自己苦一点,才能对别人的爱,多一点。
龙宫,记得在1990年,跳舞盛行的时候,一度改成了舞厅,和它对应的是另外一个(凤宫),组成了一个封闭的院落,一直很神秘,院里还有假山,目前已经被封闭,重新装修成红门白墙黛瓦……
冬色满园关不住,一扇小窗望过来。
黛瓦白墙红窗,有几份徽派建筑的风格,江南水乡的气韵,只不过没有了书香的味道——小家碧玉,大家闺秀,文弱书生,四书五经……更是无从谈起。
持剑护院童子
下雪了,听说不用人工扫雪了,有机器了,甚感欣慰
嘈嘈杂杂的雪地脚印,想必还有很多留恋这亭台楼阁里岁月时光的人,来这里走走,当年的懵懂少年和青春伙伴,都应该人到中年,而目前这个城市里,年轻的孩子们都在朝朝暮暮中伏案读书,哪有时间到这里散步。手机电脑的电子空间,让人们与大千世界同行,哪里有必要在现实的自然中浏览……现代的社会,让人与自然越来越远,让人与真实越来越远——
恍若隔世,这里是从云南买来的树化石,做成的石林,和石林牌香烟上的造型一样,如今早已经被破坏并拿走……
这个桥,现在最高处,往下是看不到所有的台阶的,足见这个桥是多么陡峭……
飞檐斗拱造型,是中国古建筑代表的形式,岁月,苍老的岁月,让我们感到,原来自己和这个亭子的木头一样,逐渐在风化,然后在某一天,突然倒塌,做一个安静的告别。
破旧,因为曾经的岁月留恋,而变得亲切
蓝天白云下,亭桥相连。曾经夏天的湖波荡漾,小船摇曳,早已踪影全无,满湖泛舟的景象已多年不见,恶化的水质,已经开始生长芦苇,不知道多少年以后,这里会是一片苇塘——
斑驳的历史,无情的岁月,风吹日晒,暴露了里面原来真的是实木——人心何尝不如此,不经历风雨,看不见彩虹,不经历风雨,不知道谁会给你一把折伞。
原来每一个回廊上都描绘着古代的著名故事,这尘世间,有太多的东西,让人无从把握,亦如十指合掌的誓言,被风干后在空中沉浮不定,于经年的梦幻中,如此这般地散了、淡了。。。。。。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望一眼江天看到弯月小,只因闲谈静坐心怀天下。
闭门推出窗前月
雕梁画栋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洁白的雪,落在屋顶,如此干净,如此无痕——很多美丽的东西,要想质本洁来还洁去,真的需要有个角落,有个高度,远离尘世的纷扰……
一把扫帚,让整个院落有点青灯古寺的时空
溢芳楼,这里曾经有牡丹芍药园,很有名气的,每年五月初,这里争奇斗艳,只可惜现在,即使再满园春色,牡丹芍药早已香消玉殒……
满墙地锦攀附,相爱秋天风景
从窗户望进去,溢芳楼里空空荡荡,当年的壁画还在,只是一层厚厚的灰尘,告诉我们,这里早已经人去楼空。
一些人,一些事,梦里有声,醒来无痕……一些情,一些念,幽幽怨怨,弹指若烟……日出日落,每天总会有一样的理由
日头下的人们,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当你失去了纯真,当你收获了伪善,
即使你拥有再多,即使永远,也不过是一个欺骗。
看这一园的衰老,感觉并不是真正的破败,树还在,路还在,建筑虽老,精神不朽,只因为它每天都活在质朴中,活在思念中,无怨无悔,等待着每一个人,来这里寻找曾经的足迹……
李昔闻,网名昔闻,在大庆市龙凤区政府从事生态保护工作。工作之余,喜欢舞文弄墨,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