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起青花湖
文-水落轻沙
图-滴水藏海
在东北的每个冬天,“冬捕”都是搅热严寒的热词。不论电视中,还是报纸上,哪怕是在没有现代媒体参与的过去,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对人们都是一种吸引和考验。远方的,近处的,吸引着你的心,也考验着你耐寒的勇气和毅力,那份快乐,那种吸引,不亲自体验真是感受不到。

我也经常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从各地冬捕节上带回的新鲜大鱼。美味诱惑着神经,冰天雪地的日子一来,盼望就开始了:盼鲜嫩的大鱼入锅时漾起的水波撞击铁锅沿滋滋啦啦声;盼爆锅时葱、姜、蒜、花椒、大料加一把辣椒的混合味儿;更盼出锅后那一声“吃鱼喽!”的欢喜声从厨房飘到餐桌,我们就在分享中体味着快乐的感觉,在盼望中过着幸福的小日子,一年年,一代代。
爱挂鱼的老爸曾说过:打鱼人都是“鱼红眼”。意思是打鱼的人有瘾,一旦爱上打鱼,做别的都没了兴趣,辛劳便是注定了,尤其冬捕,更是在辛苦中作乐。
但人们就是喜欢这传统的捕鱼方式,更喜欢分享从冰底下打捞出的那份快乐,捕的人不厌倦,看的人不厌倦,吃的人更是不厌倦。我们几个文友也是不厌倦的人之一。接到邀请后,从还没天亮的晨曦中出发,沿着大广高速驱车两个多小时。途中接到好友短信嘱咐不要上冰面上开车,危险。我还暗暗在心里保证一定不上冰上开车。可当我们到达青花湖边,看到望不到边的湖面上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前面的车已经将雪压出了一条长长的冰路,光亮亮地伸向湖深处,若想到达菊花岛,不在冰面上开车是不可能的。开车的星子是第一次冰上驾驶,她的小心翼翼让车内的我们大气不敢出,有几十年驾驶经验的任大哥提示她不要和前面的车跟得太紧,对湖面情况熟悉的张大哥提示着不要自己在冰上开路,跟着前面车辙安全,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加,车不再摇摇晃晃,当车子能稳稳的在冰面上前行,我们几个紧绷的心才放下了,眼睛开始在广阔的雪地上发现一个接一个的冬捕景观。

最先看到的是冰面攒开了窟窿,每隔不远的一个个小冰包提示我们,千米渔网已经撒下去了,冬捕的人们早已聚集在湖面上,挂着各地牌号的车整齐地停了一大片。

冰做的祭台已经搭好,上面摆着成摞的苹果、馒头等祭祀湖神的供品,在供桌后面一字排开的是大酒坛子,坛子后面站着几个特爷们的汉子,戴着狗皮帽子,披着羊皮袄,端着大碗酒,身后是八字排开的架子,架子上用红绸子系着一条条大鱼。渔把头念完祭词,一声“出鱼啦!”,几个汉子端酒仰脖一饮而尽后,把碗摔在地上,大喊着“出鱼啦!……”一炷炷高香冒起了青烟,在场的人也跟着一起大喊:“出鱼啦!出鱼啦!……”

一头大黑猪被拉下车,猪血被洒在冰窟窿里——这是出鱼孔。时辰到了,渔民们开始收网,各种鱼随着搅动的渔网收到冰面上,鲫鱼、鲤鱼、鲢鱼、胖头鱼、鳌花、三花鲤子……排队似的鱼贯而出。来的人们自觉在渔网两边站成长长的队伍,出网的鱼就在人们脚下蹦跳着堆成了小山。

看着眼前白花花的一片,是洁白的雪,是银色的鱼。忍不住在心底发出赞叹,人们顶着严寒仿佛不是来参观劳动的情景,而是来出席一场盛大的节日。

热闹的场面随着一条比一条大的鱼或者不同品种的鱼出水而此起彼伏,有现场普及关于鱼的知识的,有追着听渔民评价着捕鱼收获的,有寻找自己眼亮的鱼想带回家的,有录像的,有照相的,有的寻找网络的链接,在第一时间上传微博微信让圈内朋友羡慕分享的。
(左1
任胜才大哥 左2
作者-水落轻沙 右2 文友星子 右1
张文老师)

几只经过训练的“金毛”狗也欢快地在人群中跑来跑去,有的还忍不住在蹦跳的鱼面前停下,刚要嗅一嗅,被主人呵斥着跑开了,随着主人的一声口令,它立起前爪,乖乖地坐在雪地上,惹得人群中又是一阵笑声。

在人们的欢笑声中,湖中心菊花岛的小木屋里,桌子已经摆好,新出水的大鱼已经收拾停当,炖鱼的大锅就架在雪地上,木头火舔着锅底,每一次出锅,工作人员都是一路小跑着上桌,一口酒下肚,心暖起来,就着冒着热气的鱼,酒话也暖了起来,笑容也是暖暖的,眼睛笑成了月牙儿。
我和爱美的星子不愿放过每一道风景,相机不停的咔嚓,怕冻没电,就用围巾包着相机,只露个镜头在外面,以冰雪做背景,每一个场面都有了画面感:渔民、渔网、鱼堆、狗爬犁、木屋、干枯的芦苇、热情不减的人群……站着、坐着、趴着、躺着,似乎湖面上不是厚厚的白雪,而是软软的丝绒被,每一个灿烂的笑容都和零下几十度的冰雪形成鲜明的返衬,冷和暖都被变得彻底。

星子的家就在肇源,离青花湖不远,她说,过去的青花湖真是名不见经传,但从老辈人嘴里知道这里的鱼曾经是挨饿年代的救命稻草。幸福起来的人们没忘记湖的恩泽,投资建设生态农业区、采摘园、畜牧养殖区、水产养殖区、农耕体验区、生态休闲区等十多个现代设施的产业园。野外垂钓、月光露营、温泉养生、水上餐厅等旅游项目使得沉寂了许多年的青花湖风生水起,为百湖之称的大庆又添了一道盛景。夏天的青花湖,可赏莲花,可垂钓,在池塘之间,享受独立于世俗喧嚣之外的闲情雅趣。可在水上高尔夫球场挥杆,可进入赛马场,让忙碌的身心回归自然。
(青花湖冬钓馆)

听星子介绍的时候,一位附近的村民带着孩子来买鱼,他们在鱼堆旁寻找,找到喜欢的就拎起来放到袋子里,孩子摇着妈妈的手:“回家吧,回家吃鱼了。”那份孩子的热切期待像命令似的,买完鱼的人纷纷打包放到各自车上踏上来时路,不论作为岁末的年货还是和亲人相聚的压轴美味儿,这时候吃鱼人和打鱼人的心情是一样的,都期望年年有鱼。
人群渐渐散去了,我们还流连在冰雪覆盖的湖面上,想起一个诗人写过的关于冬捕的诗句:
要说祈盼,他们比祖辈还虔诚一些
那些香火慢慢升腾、缭绕
在寒冷中折叠起千百年的疼痛
……
敞开内心,春天走了进来
用勤劳和真诚打捞富裕的生活
他们感激的目光始终举着
让幸福的掌心越来越大
这样的诗句,让我们仿佛踏上了从远古开始的路,随着千年历史坎坷漫长的脚步,撒网慢拉,冰雪中前行,独木舟、渔棍、渔叉、网户达……
严冬劳作背后,是我们对大自然的无限尊敬与热爱,一直到今天。这渔猎文化的魅力和诱惑,系着古今的传说和故事,这世代相传的冬捕,是渔民们在破冰撒网的同时播散出的幸福期盼,祈盼来年还是丰收年,祈盼幸福的日子风生水起,代代相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