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王孙”典故一瞥
(2021-02-23 06:46:04)分类: 阅读关注 |
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的结尾处,高洁的诗人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孙”一词,课本和一些工具书都认为可以理解为作者自己,唯其如此,才能和该诗的诗情画意和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形成浑然的一体。
考察一下“王孙”这一典故源头: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原,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经历过仕途沉浮的诗人恰与赋中“王孙”的体会恰好相反,故而反其意而用此典。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再考察其他使用“王孙”的诗歌,我们会发现:“王孙”不仅仅被用来作者自比,后也往往同时借指游子。
如:1、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2、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勾画一个凄迷的送别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古原旷世,令人惆怅,富于诗意呵。“王孙”泛指行者。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结尾意味深长,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相连,意境浑成一体。
3、湘上阴云锁梦魂,
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诗人很有才气,然而,仕途困顿使他常有怀才不遇之叹。虽有济世之志,终感报国无门。游宦他乡,羁旅湘江,更加无人看重,就和那被遗弃的山野之人一样,所以说,“旅游谁肯重王孙”应是湘江苍茫秋雨诱使作者抒发出的其慷慨不平之气的写照。当然,这里也是诗人以王孙自比,在反诘之中见出诗人处境的狭窄,在整个抒情的第三联中占有重要分量。
至此,常令同学们烦恼的“王孙”一语就易于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