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的读音问题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语言文字 |
古诗文教学中的读音问题
上传: 熊沛然 更新时间:2012-5-31 16:22:06
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遇到一些特殊的音读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通行的两种说法,各执一端。一是主张读古音。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不能拿现代普通话来对待古诗文和典故中一些字的读音。比如涉及到押韵(叶韵)、通假异读、破读、特读等语言现象时,便要读古音。二是主张读今音。认为凡牵涉到读音,必须以教委认可的普通话为准,同时说明一下今音与古音不同,学生主要是学习诗歌的意境,而不要用今韵去苟求古诗之押韵。先看看争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斜”:“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山行》);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入竹万竿斜”(李峤的《风》);“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红树青山日欲斜”(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在这些诗句里,“斜”是读“xīé”还是读“xīā”?争论不休,有的主张按现代普通话读音“xīé”;有的主张为了押韵(叶韵),读古音“xiá”,理由是,从上述五首古诗中难看出:“斜”字是按“xiá”音来读的,只有发“xiá”的音,才能符合诗歌押韵的原则,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很显然,“斜”字读“xiá”是古音,是为了押韵而形成的一个古时的“多音字”,而当“斜”字不作韵脚时仍然读“xié”。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1985年12月修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斜”字根本就没有“xiá”的音。《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修订本中“斜”字也只有“xié”一个注音。再如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在这些诗句里,“回”字按今音读“huí”,还是为了押韵读做“huái”呢?“衰”字读“shuāi”还是读“cuī”?莫衷一是。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这里的“骑”字,:现代汉语中,《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商务版该字只有一音“qí”,义项④:骑兵,也泛指骑马的人。有人总主张按古汉语当读作“jì”。 “《将进酒》”中的“将”,古时应读“qiāng”,是“请”的意思。查《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将”在现代只有“jiāng”和“jiàng”两个读音。这些字的读音,涉及古今语音的异同和古书的读音问题。《古代汉语》(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王力、林焘校订,北京出版社出版)第1040—1041页,有这样两段文字:我们通过实践已经体会到不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不了解古代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很难读懂先秦古书。但在语音方面,似乎不存在什么障碍。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今天我们读古书,一般可以用“目治”(眼睛看),如果要读出声来,也完全可以用自己习惯的现代汉语语音。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用韵的地方,今天用现代语音读起来不押韵、不和谐了。距离我们时代越古的,不和谐的地方也越多。这是很自然的。我们在上面《古今语音的异同》一节已经介绍了这种情况。我们还讲了反对朱熹的“叶音”说,批评了为求和谐而强改字音的主张。清初的顾炎武在古音研究上有很大的成就,但他研究古音的目的是为了“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主张用古音诵读古诗。这是一种复古主义的观点,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足为法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第1011页,则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斜”的正确读音:以前曾有人用自己构拟的中古音标过唐诗。但如果照此吟出来,恐怕谁都听不懂。用普通话来吟诗词,由于古今声韵调的差异,当时谐和的平仄到今天已有许多不谐和了,这尤其以韵脚的不谐为突出。因此有人犯了新的“叶音”毛病。譬如朗诵杜牧《山行》,就有人主张把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读成“xiá”音,以求得与后面“家”、“花”两个韵脚的谐和。这样做其实比朱熹读《诗经》高明不了多少。所以我们认为,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从以上三段引言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古诗朗读,不能为求押韵而强改字音,应当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规范发音。那么,上面所引古诗文中的“将”、“斜”、“衰”“骑”就应该分别读“jiāng”、“xié”、“shuāi”、“qí”。况且,如果把“将”等字读成古音,那么,诗中的其他字是否也应读成古音呢?不然,不就成了古今音杂读,不伦不类啦!假设读古音,读成哪个朝代的音呢?读先秦散文用先秦音,读唐诗用唐音,读宋词用宋音,如今听来,不乱套啦!谁又能听懂呢?还有,历史在发展,读音在变化,唐代的“普通话”是长安方言,与现在方言也不一样,何从考究其读音呢?最后要阐明的观点是: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学习古诗文,也是为了学习古人的语言精华,是为了今天更好的交流;既然使用现代的字,就应读现代的音,这是语言的基本规律。教学中也一样,也必须用现代普通话来实施,否则会造成读音混乱。
小学教材中古诗词常见误读音之辨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研室 陈昌发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个别字的读音问题而困惑:遇到多音字该读哪个音呢?同一诗词中同一个字却在不同版本有不同的读音标注,我们该选哪个呢?明明是十分眼熟的字,自己读出来却被别人认为是误读,到底谁是谁非呢?
面对这类问题,面对这类容易误读的音,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该如何正确而简便地辨析呢?笔者对有关专家的评注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后认为,可以根据“‘老字号’从古、‘特殊字’从今、多音字从义”的三条原则来处理。
一、“老字号”从古
所谓“老字号”,是指古诗词的通假字、词牌名专用字、单音节词中含有旧读音(古读音)的字;所谓“从古”,指遇到这些有旧读音的字,若旧读音的读法仍然被现代汉语规范音所保留,我们就应依从旧读音的读法,在今天的古诗词朗读中仍念旧读音。
1.通假字。古诗词中,我们会发现少量的通假字现象,这些字应读通假字的旧读音。
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下《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四下”表示四年级下册。选自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下同);“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jiàn”。而在《所见》(一下13课)和《夜书所见》(三上9课)题目中的“见”;“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三下《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和张籍的《秋思》(五上5课)中的“洛阳城里见秋风”也有“见”,但这些“见”都是“看见”的意思,并无“显现”之意,不是通假字,所以不读“xiàn”,应读“jiàn”。
亡:《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ú”,不读“wáng”。
柴:王维《鹿柴》的“柴”是通假字。古代“柴”指有篱落的村墅,也指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划定的某些区落。本诗的题目“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应读作“zhài”,不读“chái”。而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字,不是通假字,所以读“chái”。
2.词牌名。词牌名的读音是古代词赋的“专利”,因而我们只能尊重古人的读法。例如:
卜: 《卜算子·咏梅》(五上《回顾拓展八》“日积月累”)中的“卜”读“bǔ”。因为,读“bǔ”的时候有多种意义,其中一项是指“估计、预测”。而读“bo”只用于“萝卜”一词。“卜算”是同义黏合词,意思是“估算、预测”。这里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唐代骆宾王写诗时喜欢用数字,大家都叫他“卜算子”,后来就以“卜算子”为词牌名了。
乐:《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的“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因而“乐”读“yuè”,不读“lè”。
3.古代单音节词。古诗词中,有的两个单音节词语连在一起,很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比较典型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妻子”和“衣裳”。在现代汉语中,这是两个双音节词,“妻子”和“衣裳”的后一字“子”“裳”均要读作轻声。但是在古代,“妻子”两个字分别表示“妻子”和“子女”;“衣裳”在古代也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是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是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鉴于此,在本诗中的“子”“裳”作为单音节词,不能读作轻声,应分别读作“zǐ”“cháng”。
上例中的“卜算子”的“子”也是单音节词,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因而不能像现代汉语词尾的后缀词“子”那样读作轻声,也应该读作“zǐ”。
另外,还要注意叠声词的读法。《春晓》(一下4课)中的“处处闻啼鸟”;《小池》(一下13课)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草》(二下2课)中的“离离原上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二下2课)中的“篱落疏疏一径深”;《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三下《语文园地二》“日积月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三下《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游子吟》)中都有叠声词。古诗词朗读中,不能像现代汉语把叠词第二个字读成轻声,而应该读成本音。因为,有的叠字要单独表示意义,有的起重复强调的作用,而且五律或七律古诗中,各句字数相等,读来颇有节奏感,如果把叠字弱化后读得过轻,就可能给人少一个字的感觉。因此,叠字一般不要弱化读轻声,而要读出该字的本音。
二、“特殊字”从今
在古诗词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经没有这个旧读音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节律规则来说,应该发某个旧读音,但是现代汉语规范音却未收录这个旧读音。这时,我们就应以今天的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我们知道,古诗词虽然讲究音韵节律,但是没有像现在的汉语拼音这样严密完善的记音系统,因而许多古读音追究起来十分复杂,有的已不能准确查考其读法了。遇到此类特殊情况,我们应该统一到现代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斜”字的发音争议是此类问题的典型表现。
斜:《山行》(二上4课)“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按照古代节律,诗中的二、四句的末一个字是“家”“花”,其韵腹都是“a”,因此首句的末字“斜”应该押此韵,其韵腹也应是“a”。但是现代汉语中“斜”已没有“xiá”的音了,所以这个字只好依从今天的发音,读 “xié”。“青山郭外斜”(四上《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过故人庄》)的“斜”也因为相同原因,念“xié”。还有,“斜风细雨不须归”(四下23课《渔歌子》)中,“斜”也得念“xié”,如果我们非要将这句的“斜”读成“xiá”就显得太别扭啦。
三、多音字从义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误读音辨析中,除了会遇到旧读音的麻烦外,我们遇到读音困惑最多的当属多音字。遇到多音字,我们要根据这个字词的意义来判断该读什么音。例如:
挑:《夜书所见》(三上9课)中“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有“tiāo、tiǎo”两个读音。在“挑动”“拨动”的义项时念“tiǎo”。这句诗的意思是儿童用竹棍等挑动泥土,翻找地里的蟋蟀,因此,本句中,“挑”字读“tiǎo”才是合理的。
重: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的“重”是多音字。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花“重”表现了春雨后花儿“红艳艳、沉甸甸”的红艳欲滴状态,因而这里“重”要读“zhòng”,不能读“chóng”。而张籍《秋思》(五上5课)中的“欲作家书意万重”,是说家书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很多,“万重”,就是“很多层”的意思;王安石的“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前山后处处梅”(三上《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中的“重重”也表示“很多层”的意思。因而,这里的“重” 要读“chóng”,而不能读“zhòng”。
为:王安石的《梅花》中有一句“为有暗香来”。这里的“为”,有的认为该读二声,有的又认为该读四声,到底该怎样读呢?“为”在本诗中是“因为”的意思,所以应该读“wèi”,不能读成“wéi”。另外,这首诗里中的“墙角数枝梅”中的“数”也是多音字,在本课指很多枝梅花,因此读“shù”,不读“shǔ”。
应: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应”字读法也比较混乱,有读一声的,有读四声的。这个“应”字的读法当结合前两句诗意来确定。诗的前两句说,大概主人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访客的木屐齿踩坏了,所以,客人虽在柴门前轻敲许久,但却无人应门。这里,“应”解释为“大概”,也可理解为“应该”,表示揣测之意,含调侃意味。所以这个字要读作“yīng”,不要读作“yìng”。“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五上《回顾拓展二》日积月累)的“应” 也同解,同读音,而在《小儿垂钓》(三上《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怕得鱼惊不应人”的 “应”,作“回应”之意,因而应读“yìng”。
间:《泊船瓜洲》(五上5课)的首句是“京口瓜洲一水间”,其中的“间”是“间隔”之意,因而读“jiàn”。这首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的 “还”,也是多音字,意思是“还乡,回乡”,因此读“huán”。
更:纳兰性德《长相思》(五上5课)“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的“更”,有的版本标注为一声,有的标为四声,到底谁更恰当呢? “风一更、雪一更”表示一阵狂风又紧连着一阵暴雪,即整夜风雪交加。因而“更”是表示刮风下雪的时段,而读“gēng”时就是表示时间段的,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可见,这里“更”读“gēng”才恰当。而另一读音“gèng”,是在表示“更加”时的读法。在《登鹳雀楼》中“更上一层楼”的“更”是副词,表示“更加”,所以这时该读“gèng”。
剥:《清平乐·村居》(五下5课)“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剥”有两个读音,只有在“去掉外面的皮或壳”的时候念“bāo”,而此处“剥”正好准确表达此义,因此,这个“剥”就念“bāo”,不能读作“bō”。
露:《小池》(一下13课)“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露”字的读音也较难区分。人教社小语室专家认为,“露”在表示“显现”意义的时候有口语和书面语读法。用于书面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成语读“lù”,用于口语的复音词中,读“lòu”。只有少数的用于口语的“露白、露丑、露底、露富、露脸、露面、露头、露相、露光、露苗、露怯、露馅儿、露一手、露马脚、泄露、走露”时读“lòu“,其它的皆读“lù”。“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露”是书面语单音词,单独作动词用,所以应读“lù”。
兴:《四时田园杂兴》(四下23课)的“兴”,该读什么呢?“兴”,兴致也,因而读“xìng”。
古诗词教学的读音问题十分复杂,我们要多查字典词典和有关资料,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处理,从而准确把握其读音。
此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7-8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