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草房子》看曹文轩作品中的“三美”及悲悯情怀
(2014-05-19 15:26:25)
标签:
转载 |
从《草房子》看曹文轩作品中的“三美”及悲悯情怀
摘要:曹文轩的“成长系列小说”对少儿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准确的把握和描写,而读他的“成长系列小说”也可以领略其作品中的“三美——自然美、人情美、文学美”。曹文轩的“成长系列小说”无不列外的还蕴含着浓厚的忧郁而优雅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曹文轩
曹文轩作为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大多为儿童文学,取材于乡村儿童的学习生活。曹文轩笔下的乡村世界是一个纯美的田园世界,那里自然美、人情美,从而也就体现出作品中的文学美。而其“我就是中学生”的文学创作观使他的儿童文学也具有浓厚的忧郁而优雅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曹文轩笔下的儿童既聪明又调皮,而且乐于助人,但他们却不例外的都遭受苦难,经过苦难的磨练之后,逐渐的成长、成熟。
一、
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快速增长的社会,人们所生存的环境变的越来越恶劣。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废水污染等等一系列污染使得人们很难发现自然之美。而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整天只知道忙于工作,整天疲于奔命,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缺少以往的人情味。在这样一个物质横流,人情味缺失的社会环境下生长的小孩,不可避免的也会浸染这消极的一面,缺少以往小孩的纯真、可爱和善良。难能可贵的是,曹文轩以他能生花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纯美的田园世界,告诉我们人间还有美,告诉我们文学是美的,自然是美的,人性是美的。在这,笔者主要以《草房子》为例,来分析曹文轩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和其忧郁的悲悯情怀。
(一) 自然美
对田园之美的无限憧憬是曹文轩“成长系列小说”的一大特色。曹文轩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苏北的油麻镇,《草房子》中金色的草房子、色彩斑斓的芦苇荡美景、大片的碧绿水田、好看的枫树、高大的梧桐、飘着雾气的河水以及简单淳朴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场景,无不体现出大自然的美。作者以优美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中国传统农村的田园生活。
对于田园之美,曹文轩曾说过:“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但最重要并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①]“风景悄然无声地孕育了美感”。[②]然而,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跟他自身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生长于盐城,农村的田园生活养育着他,同时也培养了他对美感觉察力,童年的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主要源泉。《草房子》就是以他自己童年生活为素材的小说,写了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草房子》是他的自传小说。
对于自然风景的描写,曹文轩曾说过“我的作品之所以是我的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风景元素。从写作上来看,离开风景描写于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是曹文轩作品的一大特色,读曹文轩的作品,有时就像在看一幅幅优美的田园山水画。苏轼曾用“品摩诘诗,诗中有画”来评论王维的诗,我现在要说“读曹文轩文,文中有画”。
(二)
曹文轩在写自然美的同时也不忘了写人情美。在现代物质横流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尤其是在现在的大都市,门对门住了几年还不知道对方姓什名谁?然而,在曹文轩的笔下,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我们看到的是人们互助互爱的温情。
《草房子》中,因下雨桑桑母亲收留无法回家的纸月;谁家缺米,而又因已借过还没还不敢上门借,而自动量米送上门的邱二妈;为秦大奶奶搭新房村民;为蒋一轮与白雀送信的桑桑;桑桑面临死亡时,老师们尤其是温幼菊老师对桑桑的关爱等等。他们这种在厄运中相扶、困境中相助、孤独中理解、冷漠中默默温馨等见证着人间还存在着温情,人间还有真爱。也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曹文轩的笔下,也上演了一曲曲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虽然他们的爱情不想传统的小说那样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但他们的爱情却是跟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较之其他小说更真实,更有研究的意义。《草房子》中蒋一轮与白雀之间的爱情,以自由与浪漫开端,白雀被蒋一轮优雅的姿态、悦耳的笛声所打动,他们一个吹笛一个在笛声中翩翩起舞,他们是如此的自由浪漫,如此的般配。然而,在世俗生活的压力面前,他们却无能为力,作为镇上文书的谷苇比起小学老师的蒋一轮地位要高,在父亲的压迫下,谷苇取代了蒋一轮在白雀心中的位置。一曲优美浪漫的爱情就在哀怨的笛音中落下了帷幕。
(三)
在品味曹文轩小说中所描绘的田园之美,以及人情之美的同时,我们也不可能忽略对这两种美起烘托作用并融合了作者自身的审美感受的文学美。典雅的意境、诗意的语言,给曹文轩的小说以一种优雅独特的文学美。
曹文轩曾说过:“让一个人在他的童年时代就惠受优美语言的雨露,使他从小就养成一种高雅的情调,这是儿童文学推卸不了的责任。”[③]运用修辞是一种使语言优美的很好的手段,曹文轩的小说很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美。《草房子》中写和尚慧思,道骨仙风,他站在河边“有大风从河上吹来,他的僧袍被风所卷动,像空中飘动的云一样”。把僧袍比作空中飘动的云,更能显得慧思和尚的超凡脱俗,也更有诗意。
为了营造文学美,曹文轩也在小说中运用音乐来点染美。《草房子》中所提到的蒋一轮老师优美悦耳的笛声,他用笛声传递感情,跟白雀幽会时,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是“一缕笛音从芦苇深处响起,在十月的星空下传递着”而“笛子响起之后,就一直没有停过”;温幼菊老师优美的嗓音,她用柔和悠远的无词歌来鼓舞处于死亡边缘的桑桑。这一些音乐美无不处处体现着文学的美。
二、
读曹文轩的“成长系列小说”,我们被作品中自然美、人情美、文学美以及那些活泼好动独具魅力的少儿所吸引感动的同时,也会被其中所蕴含的忧郁情怀和苦难意识所震撼,其作品无不饱含着作者忧郁而又典雅的悲悯情怀。
曹文轩主张文学要有一种忧郁的情调,他说:“忧郁不是无节制的悲苦,更不是绝望的哀嚎,这是一种很有分寸的情感… …我们不要向孩子隐瞒生活的真实,但似乎应该对其有所冲淡,对于苦难和痛苦,儿童文学要更有风度”[④]。
在《草房子》的“追随永恒(跋)”中,曹文轩一开始就提出“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这一命题。他承认“今天的孩子是一个一个的‘现在’,他们不同于往日的孩子,是一个新形成的群体。”因为,今天的孩子其生存环境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所临对的世界,已不再是我们从前所面临的世界;今天的孩子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与“昨日的孩子”相比,都起了明显的变化。[⑤]面对这些变化,曹文轩用他自己所特有的视觉和他自身的经历把自己童年时的美好生活写出来,供人们欣赏,让人们慢慢去咀嚼其中的美。而他认为“能感动他们的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⑤
成长是儿童必经的一个阶段,也是儿童文学的永恒话语和艺术母题。曹文轩笔下的少儿形象性格鲜明,感情丰富,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我们自己孩童时的影子,并发现他们身上隐藏的人们内心深处的美。读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就像读我们自己,让我们回到了我们的儿童时代。天真烂漫的我们也曾像《草房子》里的桑桑一样,调皮中带有一丝丝的可爱;也曾嫉妒别人拥有我们自己不可能拥有的东西,嫉妒别人成绩好;也曾为了报复不让鼓动别人不要跟谁玩,不要谁谁谁参加游戏。这些我们是那样的熟悉。而面对着这样的种种,作者并没有多加鞭笞,而且站在小孩的角度以平视的眼光看待这一切,因为儿童就是这样的无知,这也正是儿童的特性。作者只是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看待儿童的这一特性。
成长的过程必定少不了苦难。生活是真实的,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没有苦难,它不一定美但很真实。由于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人个体生命力量的弱小,偶然性命运的捉弄,都可以带给人们以苦难。《草房子》中,因暴风雨的来临,大坝的决堤,殷实的邱二爷家被水浸泡而一无所有;杜小康家因船的沉没而一绝不起,从最有钱的家庭变成负债累累;调皮、聪明而又乐于助人的桑桑突然就发现脖子上长了一颗肿块,即将面临死亡。曹文轩写这些命运的悲剧没有单纯的写面对悲剧时人们懦弱的屈服,而是坚强的与命运抗挣。邱二爷房子没了,细马却慢慢的在磨砺中成长,并发誓一定要为邱二妈造一幢大房子;而面对各种打击后的杜小康也在困扰和磨难中领悟生活,逐渐成熟、成长;而桑桑也在积极的与病魔抗争,变得更平静、更勇敢、更善良了。作者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叙写人们对抗苦难的坚韧、坚强之情,让读者从中体味到的不仅仅只有痛苦和忧伤,更多的还有作者用悲悯与仁爱为我们书写的悲剧中所蕴含的幸福的记忆。
读曹文轩的小说,就像在读一幅幅优美的田园山水画。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诗意的语言,忧郁而优雅的悲悯情怀,让你不知不觉之间就爱上了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次看到曹文轩写的小说,就像狼看到了羊,猛扑上去再慢慢的咀嚼品味。不管是《草房子》还是《红瓦》《青铜葵花》《天瓢》《山羊不吃天堂草》等等,都让人爱不惜手。读曹文轩的小说,也像在读自己的童年时光,读自己儿童时的爱与恨,悲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