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巷村的这个旺字与苏州有很大的缘分,七子山下有旺山村,斜塘有旺墓村,工业园区行政中心南边有旺墩路。苏州方言原本读如“yang”,因为要写成汉字,找不到相应读音的字,只能挑了一个同义字“旺”,也就是很发,很兴旺的含义。旺巷村处在阳澄湖西岸葫芦岛北面,古代那里比较荒僻,开发得比较晚。百里沼泽,芦苇丛生,交通也不是十分不便,因此被叫做荻扁,荻者芦苇也。到了宋代太原王氏家族南迁这里之后,促进了苏州阳澄湖这一带,逐渐地兴旺起来。到了明代早期这里已经十分繁华,有王皋的后代王城在王巷家宅开辟的槐庆堂、奉萱堂等“荻溪十景”;有王锜建造的当地园林之胜寓圃。据老人们说,直到清代太平天国之前,旺巷村还是益地乡(现在的太平镇)一带一个重要的集市街道。而太平镇街道直到清代后期,也就是太平天国之后才逐渐替代旺巷村成为益地乡的中心。
说到王皋,就必须回顾宋代的历史。公元1126年北宋末年靖康之变之后,康王赵构在南方起兵抗金,后来被在汴京垂帘听政的孟太后下诏即皇帝位。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建炎”;王皋建议太后停止垂帘听政,太后就起驾赴扬州,王皋与郭仲荀一起服侍太后南下。到扬州后,王皋穿着军服晋见宋高宗赵构,高宗早知王皋之名,因为这次护送太后有功,特封他为殿帅府太尉。然后王皋就护送孟太后由扬州渡江到建康(南京)。
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王皋又护送宋高宗南渡驻跸平江府(今苏州)。在不断的打仗和迁移中,王皋深觉苏州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而且阳澄湖边长洲县益地乡荻扁村土地肥沃,环境优美,有荻溪、荻川二条水路交汇,邻接阳澄西湖,交通闭塞,便于隐居。因此停留数天,安置王氏家族于荻扁定居。家室安置定居后,王皋继续随行南渡众官吏将士一直护送高宗继续南下去杭州。
绍兴三年(1133)金国使者带着徽、钦二帝的亲笔书信来见高宗。宋高宗听信议和派的主张,决定与金议和,并定都临安。王皋则极力反对,力请皇上出师北伐,恢复中原,反对定都临安。最后王皋见无力回天,慨然长叹道:“西湖一洼水,何足济天下事乎!吾亦从此逝矣!”于是上书辞官,隐居姑苏阳澄湖畔荻扁村。寄情于乡村,与过去的官场同僚、属下人等一概断绝交往。平时葛衣麻鞋,一叶扁舟,往来于吴山越水之间。王皋常年与砍柴的、打鱼的厮混一起,使得很少有人知道他是隐居的朝廷高官。高宗也曾多次召令他重新做官,他均以有病推辞。高宗为抚慰他,让他儿子王易袭太尉,其他两个儿子王铎、王胤都当了官。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九月十七日,王皋在家病逝,墓葬于长洲益地乡下十七都床字圩东。王皋的历史,宋范成大《子高公传》中有所描述,苏州《太平镇志》上也有所记载。
如今我倘佯在阳澄湖的西岸,这里是一片农家乐的景象。旺巷村里河潭的农舍菜畦,碧绿的是青菜,黄澄澄的菜花,鸡鸭成群,桃花灿然,垂杨依依。阳澄湖边是渔船和渔簖、渔网和蟹笼。隔着西阳澄湖,可以看到湖中的美人腿,隐隐岛影、点点炊烟,如海市蜃楼,一片朦朦然。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已经不可多见的景色,在旺巷村依然可见,如此令人心醉。据老村民告诉我,800多年前王皋移居这里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王氏家族。旺巷村沿河而居,因此在河面上架起了一顶顶桥。村内有凤凰桥、兴隆桥、顾王桥、荻水桥、长桥5座石桥,为太平地区石桥最多的村,其中长桥已废,现村内旺巷港上的凤凰桥,基本保留着南宋建筑构建,1986年3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公布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桥为单孔石梁式,长17.2米,宽2.6米,高3.4米。主要桥石构件,多为褐红色的武康石。石梁宽82厘米,厚50厘米,两端各雕有一组精美的卷草纹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石梁中间镌有铭文,西面石梁上刻“太原王氏迁溪策立”八个字,东面石梁因石质风化,字迹漫漶,细辨为“末岁建凤凰桥”。石梁下的长系石上,各端原有护梁木,现木已腐朽无存,仅剩榫孔。其石料、结构及雕刻饰物均为宋代风格。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九月十七日,王皋在家病逝,墓葬于长洲益地乡下十七都床字圩东。据《相城小志》载:王皋墓在里河潭兴隆桥边。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立有墓碑。1956年文物普查记录云:“墓穴完整,前有一河,南首一木桥。保护等级2。”后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从旺巷村向东走,走过一顶小桥,已经是进入了太平镇的葫芦岛的景区,沿着长满柳树和菜花的河边一直走,没有多远,看看到一座小桥,那就是兴隆桥,河水清清,有几只鸭子浮在水中。走到桥西那是大片的油菜花田,中间高高耸起的就是王皋墓。据记载,文革中此墓也被平过,但墓穴没有被挖。好歹也是老祖宗的墓地,作为旺巷村民自然不肯挖。时过境迁,如今又重新修整墓地,并且重新竖起了石碑,上面书道:“南渡太尉公墓”,背阴重刻了原来的碑文。还有一块2009年12月3日相城区政府立的控保单位铭碑。
现在的太平镇老街上的利民桥北堍还有一座王氏家族的家庙,现在改为“太平禅寺”,寺院门口就有王皋当年手植的一棵银杏树,枝叶茂盛,象征着旺巷村王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如今算来,该树已有800多年。确实是苏州少有的古树,也是见证王皋迁苏州,苏州抗击金兵入侵的历史。旺巷村里也有一座古庙,为净土庵。净土庵位于旺巷村东头,民国10年(1921)建,占地约30亩,规模巨大,方向朝南,有100余间房子。庵内有三尊神像,相传塑成后装金时耗用了12斤黄金。在前殿正门内有一只“万民钟”,钟上铸有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等人的名字。净土庵在60年代后期被拆。现在旺巷的村民又在原址上重新建造了净土庵养老院。走进庵中一派祥和的气氛,供奉着西方三圣的念经堂里一尘不染,众信徒正沐浴在安详平和的气氛之中。
旺巷村王皋的这段历史,已经是少有人记得。但这段历史佐证了苏州的开发和兴旺发展与北方人士的几次南迁分不开的。如今的苏州在全国举足轻重,经济文化都走在前列。这一切都与各地的人士迁居苏州,推动苏州的发展密不可分。旺巷村的历史,王皋家族的南迁史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http://s11/mw690/a2b4afa5td0436049d9ea&690
王皋的画像
http://s6/mw690/a2b4afa5td043620de515&690
旺巷村里河潭兴隆桥
http://s10/mw690/a2b4afa5td04363aea769&690
兴隆桥下几只鸭子在水中游荡
http://s9/mw690/a2b4afa5td04364fe4588&690
王皋在兴隆桥堍的墓地
http://s9/mw690/a2b4afa5td04366dd0da8&690
政府保护铭牌
http://s16/mw690/a2b4afa5td043722b97cf&690
凤凰桥上面有“太原王氏迁溪策立”8个字
http://s8/mw690/a2b4afa5td0437802f2b7&690
桥墩上有1964年5月立的几个字“凤凰桥”
http://s10/mw690/a2b4afa5td04380983c09&690
这是很朴实的一顶宋桥
http://s3/mw690/a2b4afa5td043841e7182&690
桥板还是宋代常见那种武康石
http://s16/mw690/a2b4afa5td04387828f2f&690
桥板还是宋代常见那种武康石
http://s11/mw690/a2b4afa5td0438c86aa9a&690
太平街道,过去的太平镇办公大楼
http://s12/mw690/a2b4afa5td0438d5ae72b&690
1986年立的吴县的文保单位铭碑
http://s1/mw690/a2b4afa5td0438dec1930&690
2005年相城区立的保护碑
http://s13/mw690/a2b4afa5td0438ea3846c&690
800多年的银杏树,是王皋手植的
http://s6/mw690/a2b4afa5td0438f23a595&690
http://s5/mw690/a2b4afa5td0438fa212a4&690
http://s3/mw690/a2b4afa5hd6fdbf86f3d2&690
现在的太平禅寺,过去是王皋的氏族宗祠。进寺的台阶的第一块青石上有“实面”两字,传是当年王皋为训诫子孙而手书的,意思是凡事必“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如今依然字迹可辩
http://s2/mw690/a2b4afa5td0438fdb82f1&690
王皋后裔的故居
http://s8/mw690/a2b4afa5td04390082e97&690
王皋南迁研究室和陈列室
http://s11/mw690/a2b4afa5td04391f538fa&690
黄澄澄的油菜花让我们流连忘返
http://s5/mw690/a2b4afa5td04392bd6344&690
这样的景色常常把我们拉回到过去的记忆中
http://s14/mw690/a2b4afa5td0439321e6cd&690
旺巷村的桃花
http://s12/mw690/a2b4afa5td0439346be8b&690
旺巷村里的山茶花
http://s15/mw690/a2b4afa5td04393caed9e&690
阳澄湖使人心旷神怡
http://s5/mw690/a2b4afa5td04393ee9934&690
站在这里。可以远望沺泾的美人腿
http://s15/mw690/a2b4afa5td04394741a5e&690
风景优美
http://s13/mw690/a2b4afa5td0439489cdec&690
浩浩阳澄湖里的渔船渔簖
http://s9/mw690/a2b4afa5td04394d37398&690
新建的农民公园
http://s9/mw690/a2b4afa5td04465c41c08&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