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阳》第二课时说课

(2015-05-05 16:53:54)
标签:

教育

    今天下午,我校举办了说课展示活动,我将自己的说课内容分享给老师们,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太阳》第二课时说课稿

河西区三水道小学  郭晓岩

    老师们好!我今天说课题目是《太阳》。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太阳》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语言朴实易懂,没有出现较难理解的词语。文章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第二部分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二是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

    二、学情分析

    学生每天面对东升西落的太阳,但不一定真正了解它,且三年级学生接触说明文不多,了解的说明方法也不多。为了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知识,我让学生们课前多读一些科普类读物,对太阳等有关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锻炼学生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写出太阳特点。练习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写出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的。

    四、教与学方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结合我校爱心课堂模式,以及三年级微课题自读感悟,积累运用,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自主合作法和点拨法。即学习第一部分教师精讲第一段,通过重点词句的赏析让学生感悟到太阳的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间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第二部分以学生自主朗读为主,并结合课外知识深入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重点词句,体会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

    五、教学过程

    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复习词语

    2.回顾课文是从太阳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密切这两方面来介绍的。

    这样设计首先是对上节课学习的检验,其次是让学生对课文有所回忆,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自读感悟,学习太阳远的特点

    1.从一句过渡句入手“虽然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引出太阳远这个特点。

    2.多种形式朗读,学习“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a. 默读课文第一段,画出能够说明太阳“远”的句子。

    b.小声读句子,找出此句中我们熟悉的两种事物。

    当学生找到步行和坐飞机时,教师讲解“如果你想说明一种事物时,就找熟悉的、有代表性的事物举出例子,这样听上去更明白,这种说明方法就叫举例子。”并板书“举例子”老师在说这段话时语速要慢,并注意逻辑重音,因为这是一个概念性知识,教师一定要清楚地介绍。

    c.指名合作读,一个同学读步行的部分,一个同学读坐飞机的部分。教师小结:作者以我们熟悉的步行和坐飞机两种出行方式,告诉我们太阳离我们真的很远。

    d.齐读,巩固认识“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3.填空对比读,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由于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赵州桥》时已经接触过了,因此学生不难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练习,突显数字。并通过师生合作对比读,体会运用了这些数字就能给读者留下更清楚、具体的印象了。

    4.引读最后一句,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看来,太阳离我们真的很远,所以这段话结尾讲到——

    步行差不多要走3500年,做飞机也要飞上20几年。作者用这些数字告诉后羿——

    作者用这两个例子诉后羿——

    5.男女生合作读课文的后三句,女生读前2 句,男生读最后一句。读后教师总结出学习第一段方法:先悟出了太阳的特点,画出了说明远的句子,再通过读,体会到太阳真的离我们很远。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具体建议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设计让学生练习默读第一段,引导学生通过找出重点句,小声读句子,自读感悟,学习说明方法,再通过合作读、齐读、填空对比读,进一步体会太阳远的特点。句式学习,通过引读体会反问句作用。最后再次合作读,整体把握全段,并总结学法。

    (三)细读研讨,合作学习太阳大、热的特点

    1.教师出示表格,并出示学习要求:读2、3段,画出说明太阳特点的句子,根据所画句子填表格。

给出充裕时间让学生合作完成表格。

特点         说明

                方法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1.5亿、3500年、

二十几年

步行、坐飞机

 

 

 

 

 

 

 

 

 

 

    2.汇报。学生完成表格后,汇报答案,教师予以订正。

    3.教师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总结:作者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四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与第一段内容相近,因此我设计了表格,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四)写话训练

    1.让学生以操场为例,抓住特点进行说话练习。

    2.出示操场、客厅和津塔三幅照片,并给学生一些相关资料。(比如操场一圈有400米,有3000个固定座位。客厅高3米,25平米的面积。津塔高达336.9米,可容纳1万人办公,有80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单层面积有3000平方米。)

    任选一个事物,用所学说明方法写一段话。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这个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五)拓展延伸,学习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1.课文4-8段介绍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总结出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有关以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最后引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太阳的重要性。

    2.给学生推荐《妙不可言的位置》这篇文章,课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太阳对我们的重要,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从内容,说明方法和学法三方面设计。

21 太阳

                                                   远                      举例子        

                                         特点   大                      列数字         

                                                   热                      作比较         

                                                   动物 植物           打比方

                                  关系密切   雨 雪 风 

                                                   杀菌

    课后反思:在教学时,我能基本做到教学条理清楚、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尽力突破教学难点。我比较注意让学生深入文本,来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太阳的特点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等多种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和文本接触。同时我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感悟。

    六、教学资源

    课前,课后让学生多读科普类书籍,帮助理解课文,制作课件,给学生直观印象,搜集整理素材,辅助写话训练。

    七、作业设计26体现个性化与创造性,注重梯度层次。

    1. 搜集太阳的知识与图片,制作一份太阳手抄报。

    2. 读一读《妙不可言的位置》这篇文章。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您的耐心聆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