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术语解析(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教学研究室 许冰辑)
(2012-06-14 10:05:38)
标签:
杂谈 |
白沙撒字:旧时演出习俗。相声艺术在明地画锅演出时招徕观众的一种方法。此法最早始于清咸丰年间,相声艺人朱绍文(艺名穷不怕)惯用此技法。他随身携带一把笤帚、一副竹板和一个小布口袋,袋内装白沙子(汉白玉的粉末)。在其使活时,蹲于场内,以地为纸,以沙为墨,右手撒字,左手击打竹板口唱太平歌词。例如在写“一至十(《十字锦》)”十个字时是这样唱的:
一字儿写出来一架房梁,
二字儿写出来上短下横长。
三字儿写出来横着瞧好象“川”模样,
四字儿写出来回角四方。
五宇儿写出来半边儿俏,
六字儿写出来三点一横长。
七字儿写出来凤凰单展翅,
八字儿写出来分个阴阳。
九字儿写出来是金钩独钓,
十字儿写出来一横一坚站在中央。
十字儿添笔修个“千”字儿,
赵匡胤千里进京娘。
九字儿添笔念个“丸”字儿,
丸散膏丹药王先尝。
八字儿添笔念个“公”字儿,
公道人儿数宋江。
七字儿添笔念个“皂”字,
田三嫂分家打过皂(灶)王。
六字儿添笔念个“大”字,
大刀关胜美名扬。
五字添笔还念“伍”,
伍子胥保驾过长江。
四字添笔还念“泗”,
泗州城水母找夫郎。
三字添笔念个“王”字儿,
齐天大圣美猴王。
二字添笔念个“土”字儿,
土地爷扑蚂蚱——他着了慌。
一字添笔念个“丁”字儿,
丁郎刻木记挂着爹娘。
对口相声:相声形式之一,指由逗哏、捧哏两个演员对讲的相声。曲艺的一种,两人交替说些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群口相声: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声,过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声”、“多人相声”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名称。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为说,二人为逗,仨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个人就乱了。”主要作品:《扒马褂》、《金刚腿》、《找五子》、《四字联音》、《训徒》、《翻四辈》、《四管四辖》、《酒令》、《卖马》、《法门寺》。 马季老师的《五官争功》和其子马东的《五官新说》就很有代表性,有讽刺意味。 群口相声从左往右依次名称是:逗哏(使活的)、腻缝儿的、捧哏(量活的)的。
传统相声:一般来讲,新中国成立之前创作演出的段子统称为传统相声,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统称为新相声(创编相声)。
单口相声:由一个人表演,自捧自逗,是相声最早出现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其艺术技巧、表演手段及风格特征来看,单口相声与笑话、评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代表作品有《珍珠翡翠白玉汤》、《日遭三险》、《解学士》等。
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学”是模仿各种鸟兽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逗”是互相抓哏逗笑;“唱”最初专指演唱太平歌词,后发展为歪唱或正唱歌曲、戏曲、曲艺等。
迟、疾、顿、挫:“迟”是放慢速度。“疾”是加快速度。“顿”是指表演时,为了突出某一件事,或强调某一句话,而使语气停顿。“挫”又称“错”,一说是指话出口时不早不晚,恰到好处;一说是指故意说错了又找回来。
瞪、谝、踹、卖:相声中捧哏者的表演技巧。按相声演员张寿臣的说法,“瞪”即瞪眼、撇嘴表示不满,表演时有容无声;“谝”即谝能,指夸耀、显示之类表情,表演时亦有容无声;“踹”,即贬低、否定对方,如使用“不像话”等短语,表演时有容有声;“卖”,即称赞对方,如使用“好”“真不错”等短语,表演时亦有容有声。
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一种从属于相声艺术的曲艺形式,起源于骑兵骑马时候踏着马镫哼的小曲,约形成于清代初叶。其曲调是从莲花落演变成的,流行于北京城区、郊区。20世纪20年代就有艺人在露天(明地)演唱,它一直被作为相声的基本功,也是相声艺人招揽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
文哏武哏:“文哏”也叫“文活(相声段子业内称为‘活’)”,是指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创作的相声段子,含有一定的知识性、文学性,表演风格比较文雅,如《批三国》、《文章会》等等。与之相对应的像《拉洋片》、《大保镖》等有人称为“武哏”。
帅、卖、怪、坏:形容相声演员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表演风格。帅就是潇洒、自然、大方,给人以高雅、脱俗之感。卖就是火爆泼辣,神完气足,给人以饱满、热闹之感。怪就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给人以奇巧之感。坏,指蔫坏,并非贬义。帅”、“卖”、“怪”、“坏”,概括了相声艺术的不同的风格特色,却又不是互相对立、排斥的。一位相声演员可以独具一格,也可以某种风格为基本特色,兼及其他风格特色。不论独具一格还是兼具多种风格特色,归根到底,都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各种艺术风格只有差别,而无高下之分。
包袱儿:是相声的主要艺术手段。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的过程中称为“系包袱”,突然迸发时称为“抖包袱”。习惯上也把笑料称为“包袱儿”。
使活儿:活(儿),指节目,也叫段子。使活,意即表演一段相声节目。
皮儿薄:指表演一段相声时,为了抖包袱所做的铺垫干脆利索,简单明了,观众容易懂并能很快引起共鸣。反之,则成为“皮儿厚”。
荤口:陈旧、低俗、庸俗的语言,区别于清口。
柳活:相声术语,专指学唱,即学唱京剧、评剧、地方戏、歌曲等表演形式。一般地,学唱戏曲叫“戏柳”,学唱歌曲叫柳活“歌柳”。
攒底:指一场演出中的最后一个节目,第一个节目称为“开场”。从后往前数,倒数第二个节目则称“倒二”,以此类推。此外,一段相声在达到高潮将至结尾时,往往以一个突然的转折来结束,也叫“攒底”。
双簧:据说是由清末黄辅臣父子首创的一种曲艺形式,后来相声演员常常兼演。一人表演动作,一人藏在身后说或唱,互相配合。
倒口:是指相声演员模拟人物是以方言进行表演,也称“怯口”。用“怯”字还包含了过去的北京人对外地人的一种轻视和鄙薄的心态。
撂地:也叫“明地儿”,指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进行露天演出。演员在观众围成的圈中表演,演出进行到一个阶段时向观众要钱。后来发展为演员站立于中心表演,四周的观众坐在简陋的条凳上观看。绝大多数曲种都经历了从撂地阶段到进入“戏棚子”、书场、茶社等场所演出的过程。
画锅:旧时演出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曲艺艺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一些没有固定演出场所的人,只能在街头、村镇、庙会的露天空地上“画锅”卖艺。画锅是艺人的行话,方法是用白沙土在空地上撒一个大圆圈,直径约一米多,象征一口饭锅,意为靠卖艺换饭来养家糊口。艺人站在中间招徕观众,然后进行各种表演,观众围在圈外观看。这种表演方式简便易行,用艺人的话来说:“俩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块地就能演”。但是收入却没有保障,“刮风减半,下雨全无”,就是这种演出生活的真实写照。
打钱:旧时演出习俗。旧日的艺人不少是靠在街头、庙会上明地卖艺为生。由于条件所限,只能演一段儿收一回钱,即是向观众“打钱”。可是往往演完一段儿该打钱了,观众扭头就散了。演员为了稳住观众挣到钱,不得不用“生意口”拴住人甚至损人,如:“小哥儿几个伺候您一场不容易,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带着零钱,您费心掏点,带多了多给,带少了少给。您若一时不便没带钱也没关系,许您白瞧白看,请您站脚助威。您若看完扭脸就走,把人群撞个大窟窿,拆我们生意,那可是奔丧心急,想抢孝帽子戴。”艺人行话管钱叫“杵”,打钱分头道杵、二道杵、托边杵。头道杵就是说完一段由观众往场内扔钱;拾起来一数太少,就得要二道杵;如果还是不够,再向围在场子边儿上的要钱,叫做托边杵。
“一遍拆洗一遍新”:相声不同于别的文艺形式,一旦作品问世即已定型,它则是在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中,长期处于加工修改的过程,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一个成熟的优秀的曲艺演员更是善于随时观察和总结现场演出的舞台效果,认真吸取台下观众的反馈意见,在每一次的演出中反复地修改打磨作品,从而使作品更加契合观众心理,更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熏、过、溜:过去相声老艺人培养徒弟、年轻演员学艺的时候讲究“熏、过、溜”的过程 “熏”是指徒弟平时要多听多看其他前辈和同行的演出; “过”是指师傅向徒弟传授表演技巧,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等,也叫“过活” ;“溜”(念四声)是指徒弟要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得到锻炼,也叫“压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