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不完的“之”
(2012-06-18 14:53: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点滴 |
讲不完的“之”
语文组
在教授《鸿门宴》这一课时遇到两个问题,想拿出来给一起探讨。权作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珍宝尽有之”中的“ 之”的用法。
“珍宝尽有之”中的“之 ”的用法有人认为是代词,代指珍宝。我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应该是作为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理由如下:首先,这个句式应该是个意念性的被动句。这句话中的 “尽”是“全,都” 的意思。“有”是“占有”的意思。 “占有”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沛公”,“珍宝”本身不能占有。所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珍宝全被沛公占有了”。其次从前后文的衔接看。“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句话的主语是 “沛公”,“沛公”在关中称王,“沛公”让“子婴”担任相,所以后面应该是“沛公”把 “珍宝”全部占有。再次,如果把“之”理解成代词代指“珍宝”的话,这句话就翻译不出来了。不可能“珍宝全部占有珍宝”吧!有人提出这样理解“珍宝,(沛公)全部占有珍宝”,我认为也不合理,这样语言太罗嗦和前面的句子“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不协调。
“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之”的用法
有人认为这句话中的“为”是“成为”的意思。而这句话翻译为“我们这些人将成为他的俘虏了”。对此我想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为”应该是表示被动的标志。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就必须明确“之”的意思。如果“为”是“成为”的意思,那么“之”就是代词“他的”意思。这样的用法有没有呢?
首先,在《鸿门宴》中司马迁在表达“他的”这样一个意思的时候都是用的“其”。比如,“此其志不在小”“其意常在沛公”“吾令人望其气”“覆其盾于地”“侧其盾以入”中的其都解释为“他的”这样一个意思。分别是“他的志向”“他的注意力”“他的气象”“他的盾牌”“他的盾牌”。司马迁并没有用“之”表达“他的”这样一个意思。《鸿门宴》选自《项羽本纪》那么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表达“他的”这样一个意思的时候用的什么呢?“其季父项梁”“ 略知其意”“ 项梁持其头,佩其印绶”“系虏其老弱妇女”“ 王翳取其头”“五人共会其体”“ 夫秦失其政”,以上的“其”都是表达“他的”这样一个意思。通篇没有找到“之”表达“他的”这样意思的例子。所以说司马迁在表达“他的”意思的时候使用的是“其”。因此不会只在“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用“之”表示“他的”这样一个意思。
其次,《左传》中表达“他的”这一意思的时候用的也是“其”而非“之”。“蛇出于其下”“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人不难以死免其君”,作者也是用的“其”来表达“他的”这样一个意思的。《战国策》也是用的“其”。比如说,“尽收其地”“尽失其度”“断其左股”“ 是助王养其民也”“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谓其妻曰”“其妻曰”“ 谓其太傅鞫武曰”“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这样看来不光是司马迁,《战国策》《左传》在表达“他的”这样一个意思的时候应该用的是“其”而非“之”。
最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之”有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的解释,也没有“他的”这样的解释。
综上所述,“之”没有这样的用法。司马迁在同一篇文章中也不可能单单只在此处用“之”表达“他的”这样的意思。这样说来,“之”解释为“他”是合理的。由此,“为”也就只能是表示被动的标志了。而“吾属今为之虏矣”的句式就只能是被动句了。
以上两个问题仅仅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思考,权当是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