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暴露的林林总总
——读《活着,走着想着》后感
文/孙民
咱们是个源远流长的泱泱大国,自古至今,除开那些被提拔贬谪的文官、征战败走的武官、逃荒流浪的百姓,以及赶考的学子、逐利的商人,真正意义上的旅行者加起来,都不一定比这本书里的人多——确是个旅行的黄金时代呀。
编者把当前国内这么多名家大腕攒到一块,你一言我一语大谈旅行,说明旅行这事儿已然大行其道并危机四伏了。没有出发,就没有发言权。换我参与其中,一定会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弄不好比“千里走单骑”还累呢。
先不说“昆明骂客”、“青岛吃虾”、“名胜刻字”、“和尚打人”等等旅游闹剧——这些毕竟是客观环境,政府一时半会儿也管不过来,只要侥幸躲得过去,只要没被不法奸商逼上绝路,咱就应忍气吞声、满怀希望地从一个景点走向下一个景点,再隔段时间往圈子里发个美图微信啥的,以证明自己还活着,努力传播人在旅途的正能量。
旅行讲究的是个主观能动性,“说走就走”的毕竟是少数,但有这个心就很好,有一天能够上路就更好,无论早晚,总该鼓励一下。
在一个地方(或单位)长期呆着,容易藏得深憋得慌——知道自己藏着掖着,遇到真人面带羞涩,还算好同志,旅行仍是救药;藏到以为名牌和面具就是自性,穿着铠甲舞舞煞煞,那就论了堆,被N国联军和反政府武装搞死是指日可待的事。
笔者在旅途上,遇到过发恨出走的、希求艳遇的、虔诚朝圣的、自虐悟道的,总之都不太要命。大自然多数时候会挑出几个人来,满足一下他们的愿望。满足不了的,那是条件不够成熟,要么回去等消息,要么继续走吧。
不要光看职业旅行秀的萌,还要透过文字和图片,深入他们的囧。总在外面的世界晃悠,模仿弄潮儿虚拟潮头立,全身上下、里里外外暴露给治安探头或媒体镜头,也有戏梦人生的风险,一枝冷箭就能断送了前程和命根。人无完人,人有人玩,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便成了一个千古谜题。有个朋友朋友问过这个,我回的是,你得先成为陶渊明。
喜欢这本书的书名——活着,走着,想着,一个也不能少。旅行很像人生,追赶潮流是一种,特立独行是一种,呆在一边看热闹也是一种,随你怎么选了。别人说啥,用处不大,理由和借口恰如山水万千重。你这会儿觉得来劲就行。
孙民 60年代末生于山东济南,现居北京香山。旅行作家、自行车爱好者、北京后旅行小组主要成员,曾独骑自行车走遍中国海岸线8000公里、独自骑自行车环行塔克拉玛干沙漠3000公里、单车环骑台湾岛1100公里,徒步穿越华北华中多数山脉。著有《一路向南》《陪十八名藏族孩子回家》等。
书名:《活着,走着想着》
主编:王晓璐 张翼
执编:程远
责编:姚宏越
设计:王冉
开本:150mm×230mm
页码:254页
出版:春风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5年2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