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走着想着》书评-13:灵魂的行走与吟唱
(2015-04-28 15:51:43)
标签:
《活着走着想着》书评赵虹文化旅游 |
分类: 云中书 |
灵魂的行走与吟唱
——读《活着,走着想着》
文/
读这本书,貌似看天上闲云一朵,无须定位,随风导航。图,画,文,信手翻来,处处有景。因为闲看,便不时放下,不时拿起,慢酌细品,一小口一小口,不忍牛饮。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是我与书里九十九位作家神交后的启示。从这个维度去掂量,世上人大约可分为两种,喜欢在路上的,不喜欢在路上的。
我见过的最不喜欢在路上的人,没有之一,是我曾经的上司。多年前某一阵子,公费国内国际考察学习,理所当然。作为杂志社老总,他接到的通知邀请无数,不怀好意的、怀好意的统统被他挡驾,不是因为廉政,只因不喜欢在路上。他说家里第一好,办公室其次,别处都是受罪。有一回到北京开会,会务组安排爬长城,他在长城脚下的电影馆看了一场关于长城的立体电影,看完便溜回旅馆,等着调侃我们这些爬得气喘吁吁的好汉。
他的理论是,一生不出门是个福人。
那时,他的不可理喻达到我不敢笑也笑不出来的地步。诧异的是,谈到各地的风物民俗,他不亚于东跑西颠的我,好像哪里都去过。不行万里路,多读几卷书,他践行着自已的理论。车到颐和园,不进大门,在门口书摊买一本颐和园的画册就打道回府,这种人少见。
多年以后我不得不承认,他是另一种在路上。取舍万殊,静躁不同,皆欣于所遇。读书写作,是灵魂的行走。不走路算不算是他的一个偏执呢?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是大智慧的匹配,这大约是《活着,走着想着》编者的立意,也是印证了华文大诗人洛夫的理论:用脚步思考。
我居住的江城汉口,还有些老里弄幸存,1932年建成的老巷子同兴里就在家附近。老巷子居民已新,气息依旧,常有拍电视电影的班子在这里取景。父亲和我有事无事,沿巷子北头到南头来回溜达。谁家蜂窝煤炉上土罐子煨着藕汤,谁家一桌麻将打得噼里啪啦响,谁家骂孩子“个板麻养的”——经典汉骂。老人们坐在墙跟闲话,冬晒日头夏乘凉。四百一十二步,父亲方步丈量,故意踩上谁家故意泼在路当中的药渣子,帮忙一样。二十一根,我细数飘动万国旗的晾衣杆,躲着从湿衣服上落下的水。短短巷子,万千世相,像我在书中读到的九十九篇短文,作者以身体行走,用灵魂吟唱,无不善哉美哉。
赵虹
书名:《活着,走着想着》
主编:王晓璐
执编:程远
责编:姚宏越
设计:王冉
开本:150mm×230mm
页码:254页
出版:春风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5年2月
定价: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