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iddle/a2a669b7hc53ba4eb663d&690
有气质的风景
简约的设计,另类的开本,干净的文字,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这是我对《航空画报》的第一感觉。相对于大多数航机杂志的豪华与张扬,她是朴素的,清新的,雅致的,因而也是具有个性的。
这种个性尤其体现在杂志的文化情怀上。具体地说,《航空画报》写地理,写城市,写景观,不是肤浅的到此一游,不是蜻蜓点水式的勾勒,也不热心于少见多怪的猎奇,而是融入了历史、风物、人情、美感,更像一种挖掘和体验,一种咀嚼和发现。初国卿的《赋尽沧桑的四百里长卷》(总第857期)、韩东的《德国行记》(总第857期)、谷未黄的《崔颢或李白的江滩》(总第863期),都是这类文章的代表。透过他们的文字,我看到了另外一个精彩的世界,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景,借用一位正在阿拉斯加研究爱斯基摩人的朋友的话,那是一种“有气质的风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航空画报》的确是“一本不一样的旅行读本”。
一直以为,一本好的杂志,不仅仅是实用主义的,也应该是理想主义的,即在向读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之外,还要有一种情怀在,有一种温暖在,可以抚慰读者的心灵,可以给人审美的愉悦,让我们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获得哪怕只是几个小时的安宁。
不能说《航空画报》做到了这一点,但我能够感觉到,她在坚持和努力。
——刘海钧(《垂钓》杂志总编辑)
看到本期《航空画报》是在从沈阳飞往广州的航班上,绿色为基调的封面选用东北特有的放排照片,散发着浓郁的木香。本期专题紧扣白山黑水,从木帮到萨满,仿佛将我们带到了久远的林海雪原之中。这些文章散发着那种东北农村平实质朴的窝集(满语:森林)味,就像家乡特有的腐烂的松枝混着黑土的味道,这是只有一个东北人才能嗅得出来的味道。既有冬的凝重苍凉,也有夏的火热奔放。这就是我喜欢的味道。非常感谢《航空画报》能用普通的纸张,让这漂泊的客舱洋溢着东北的味道,飘扬着我的家乡。其实东北还有一种味道就是代表城市的钢水和锅炉的味道,期待这方面的专题。
——天天(南航员工)
手握登机牌,找到自己的座号,放好随身行李,坐下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顺手拿起眼前的报刊浏览,可以看图片,也可以阅读文字。《航空画报》引起我的格外关注,还是因为我读到一篇关于反映青海玉树的文章。从文章中得知那里有一所小学,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十分困难,我便把那个小学校的地址和邮编记了下来。旅行回来后,我买来一些作业本和铅笔,打好包装,通过邮局寄了过去。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了《航空画报》,每次乘坐飞机,只要有《航空画报》,我几乎都会一页一页仔细读完,还没等到达目的地,就已经浏览过了国内外很多名山秀水,详细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航空画报》的一位编辑,他约我给《航空画报》写点儿什么,这是我求之不得的。开始写了几篇游记,后来又写卷首,再后来就联络我所认识的摄影家,为《航空画报》提供照片。我很愿意为《航空画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觉得《航空画报》无论是办报态度,还是策划设计,都充满朝气和活力。
前不久,我的一位江苏镇江的朋友打来电话,说读到我的文章了。我开始还以为他是在逗我玩儿,因为除诗歌以外,这几年我的各类文章,大部分都发表在当地报刊上,他那里不可能见到。我说你是在哪读到的?他兴奋地说,在南航飞机上。我恍然大悟,他说的是《航空画报》。《航空画报》丰富了我的生活,同时也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为此写下以上文字,发给“往来”栏目,与读者分享。
——马云飞(诗人、本报作者)
在云端穿行,博览天下事的感觉很美!这感觉源于手中的《航空画报》。
自从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航空画报》后,案头便定期增加了这本画刊,从开始的不经意随手翻阅,到渐渐地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期待,期待着新一期视觉大餐的到来。
改版后的《航空画报》,更加增强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彰显出办刊人的品位和态度,特别是每期精心策划、采编的专栏内容更加吸引我的视线,高品质的纪实插图极具视觉穿透力,养眼更养心,时刻为读者提供想要和需要的精神给养。《航空画报》真可谓是品质生活的品位画刊。
乘坐航班出行,很多人都会有个习惯动作,系好安全带后取出座椅靠背口袋里的报刊翻阅,以打发空中行程的寂寞。自从关注《航空画报》以后,每次乘坐南航航班出行时,希望看到《航空画报》成了我不曾改变的期待,因为有她相伴我会觉得宁静的空中漫步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都很感激不断丰富我闲暇生活的《航空画报》,衷心祝愿她越办越好!
——玲玲(内蒙古乌兰浩特妇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