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黄陂的那些古桥(二)

(2012-03-19 16:42:27)
标签:

文化

    古代,河港上架设有不少石桥。这些石桥多位于地势较低的交通要冲。随着岁月的消逝和人为的破坏,石桥绝大多数毁而不存,但有一些石桥也得以保存下来。如张都桥、自在桥、二太桥、青石桥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上,这些石桥成为远近民众赖以生存的交通命脉,同时,这些石桥也经历了兴建、毁而复修、再毁、再复修的过程。且每座石桥都是一种奇迹,也都有一串奇特的故事。为进一步考察这些古桥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朝代、建筑风格、神奇功效,前不久的一个双休日,我一一探寻了这些古石桥。

    张都桥: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http://s14/middle/a2a365f8gbb948d979c7d&690
建于明代的滠水河东的“张都桥”

    从长轩岭镇驱车东去,再由木兰大桥南驶3公里,我来到了探寻的第一站,张都桥村的张都桥。

  张都桥始建于明中叶。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由任明廷都察院右御史、辽东巡抚的长轩岭人张涛捐银改建,故名张都桥。张都桥位于滠水河东的汊港上,石拱单孔,桥墩平面北雕龙头,南刻龙尾。石桥全长28.8米,主桥20.5米、宽4.4米、高6.5米,底孔直径6.8米。桥所连接的是北通豫皖,南达武汉的大路,且更是木兰山西南傅家大湾、南场湾、周家畈等40余湾百姓出入的交通要道。

  张都桥万历四十一年改建后,崇祯十五年(1642年)前后遭炮火受毁,在清顺治、康熙年间作过一般性修缮,每遇山洪,“人车均不能过桥”,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才基本复修。道光年间,桥孔与桥面出现破裂,给行人车辆行驶带来不便,桥北周家畈湾“武解元”周汉章、“文解元”周华廷父子俩知道后,慷慨捐银请石匠修缮,“以益利乡民路人”。今保存下来的张都桥,即是周汉章、周华廷父子捐银修缮的。周汉章是道光初年名噪“两湖”(湖北湖南)的五品武解元,周华廷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五品文解元。由于周家畈湾在道光年间一家出了“武文”两解元,且两解元情系乡里、为民修桥等事迹感人,故清道光至宣统年间,六品以下文武官吏到周家畈湾或途经周家畈湾,在距离湾前一华里的张都桥,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布衣百姓更是称赞两解元的义举。

  

  自在桥:自由自在安稳过桥

  http://s2/middle/a2a365f8gbb949171db81&690

坐落在张家冲上下湾涧港上的“自在桥” 
  离开张都桥,北行4公里后,在长(长轩岭)塔(塔尔岗)公路边的陈家冲右拐再东行1公里,小车来到了木兰山西麓木兰山村的自在桥边。

  木兰山村辖张家冲上湾、张家冲下湾、李家港3个自然湾,隶属木兰山风景管理处。眼前的自在桥保存完好,坐落在张家冲上下湾之间田畈的涧港上,桥长近10米,宽2米,高约2.5米,菱形单桥墩,桥面铺厚重的长条石,上垒青石护栏。

  据张家冲下湾张振廷老人介绍:明代前,自在桥曾称竹林桥,明永乐后改称石板桥。叫自在桥是清道光末年的事。宋元时,今张家冲上湾一带是一片茂密的竹林,涧港被竹林遮蔽,故称竹林桥。明永乐年间,随着木兰山佛教、道教的发展,尤其是道教的发展,朝山进香的香客增加和今张家冲上下湾先祖从江西迁徙此地后建房开荒对竹林的毁挖,几十年间,竹林被毁挖干净。于是,木兰山僧道和张家冲的百姓就改叫竹林桥为石板桥。明清时,朝木兰山的香客每年多达数十万。香客上木兰山有四条主路,即东路烟沟,南路木兰川、祈嗣顶,西路长轩岭、张家冲,北路铁屎墩、北泉寺。四条上山道路,数西路最大、上山香客最多。张家冲上下湾之间涧港上的石板桥是西路香客朝觐的必经之路。由于木兰山西的地形复杂,山水大,加之石板桥修建得不够牢固,所以,每隔几年就要被洪水冲垮一次,有的年份雨水多、山水大,一年中有时两次毁而复修。石桥冲垮后,给当地人出入、外地香客上山带来不便,故有香客抱怨说:“石板桥颤颤摇,哗个大水桥冲跑,三丈水港过不去,绕道绕得好心焦。”张家冲上湾一绅士听后觉得脸上无光,于是,他商量族人,求助木兰山僧道,并在西路上木兰山的几个河南信阳香客的主动捐助下,筹集了一批银两,然后挑选了几个建筑技艺高超的石匠,精心设计、精选长大石料,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修起了这座石板桥。

  石板桥建成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木兰山一带降特大暴雨,山洪暴发,涧港水满,但石桥却坚如磐石,岿然不动。洪水时过桥,人们再也不用为安全问题提心吊胆了。人们自在悠闲地走在桥上,看着桥下滚滚奔流的洪水,相反,还感到惬意和开心。道光末年(1850年)夏一个大雨过后的晴天,一孝感香客上木兰山,来到张家冲下湾时,遇一信阳香客。信阳香客问他:“涧港上的石桥是否好过?”孝感香客随口答道:“石桥今非昔比,可自由自在安稳过桥。”这时正在桥上看滚滚洪水的那位张家冲上湾绅士听后受到启发,并觉得“自在”这两个字非常好听,于是,就提议将当时仍称为石板桥的石桥改叫自在桥,得张家冲上下湾人的一致赞同。由西路上木兰山的香客更是喜欢这个桥名。

  

  二太桥:施善求福得以善报

  http://s5/middle/a2a365f8gbb9496e3a094&690

滠水河中游西岸大港上的“二太桥”
  来到探寻的第三站二太桥南,只见二太桥由四个石墩支撑,逆水的一面作成菱形分水尖,坐落在滠水河中游西岸的大港上。年逾古稀的村民徐淳有等老人告诉笔者:二太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前后,相传由一权贵的二太太捐银修建而得名。此前大港上的这个地方曾架设过木桥和简易石板桥。由于年代久远,桥名无从考证。现保存下来的二太桥长20.15米、宽3.3米、高5.5米,部分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复修的。早期的二太桥曾在明崇祯年间被洪水冲垮,清顺治年间复修后,咸丰六年(1856年),又在太平军与清军征战的炮火中受毁,至同治九年才得以复修。同治后,由于人为和洪水的毁坏,二太桥先后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933年、1958年作过修缮。其中,1896年的那次修缮较大,有近百人为此次修缮捐银。

  来到二太桥北,徐淳有老人十分惋惜地说:“二太桥北首原有一块高2米、记载二太桥历史的石碑。遗憾的是,这块石碑在1960年前后被人砸毁了。”

  从万历三十八年前后算起,二太桥距今近400年,不论朝代如何更迭,历史风云如何变幻,但桥一直存在,桥名一直未改。这主要是此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桥处在滠水中游西岸南来北往的主干道和周边集镇、码头、村湾较多的交通要冲。上世纪30年代前,豫皖一些地方货物的出入必经二太桥;且陂北蔡店、姚集、梅店、柿子、长轩岭、碾子岗等集镇许多货物的进出也得走二太桥。明清时,二太桥还是通往滠水河鸯鸡坡、大城潭两大码头的捷径。二太桥附近,更有百余村湾。二太桥桥名沿袭未改,则是人们对那位二太太的敬重而不愿作更易。

  关于二太太捐银修建石桥,民间传说是这样的:二太太姓陈(一说姓闵),因婚后多年不育,遂忧虑成疾,卧床多年,医治不见好转。一天,一心地善良的老尼师劝告她“施善做好事,方能得福添子”。二太太把老尼师的话记在心里。这天,二太太问伺候她的丫环,离她娘家不远的大港上受毁的简易木桥修好了没有?丫环打听后告诉她,受毁的木桥多年无人修缮,过往行人有怨声,期盼官府和有钱人出银修建。于是,二太太即作出了把木桥改建为石桥的决定。二太太捐出银两,请石匠把小木桥改建成了一座较大的石桥。石桥建成数月后,二太太的身体奇迹般的康复了,一年后,又生育了一个儿子。二太太施善得以善报不但自己高兴,更主要是方便了行人。徐淳有老人说:“二太太捐银修建的石桥虽早就不存在了,但她施善捐银建桥的美德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青石桥:绅士义举造福桑梓

  http://s13/middle/a2a365f8gbb9499c0158c&690

木兰乡竹林湾北小河上的“青石桥”
  看过二太桥,我又驱车来到了木兰乡青石桥。

  青石桥始建于明朝。现保存下来的青石桥长约15米、宽5.2米、高6.5米,它在黄陂北乡小有名气,木兰乡青石桥村即以此桥命名。青石桥位于木兰山北一低洼弯曲的小河上,东距今木兰湖3公里、南距木兰川4公里、西距木兰将军庙1公里。

  关于青石桥的修建,民间有几种传说。当地一李姓老人为我讲述了其中一个传说:明万历年间的一年5月,黄陂北乡普降大雨,山洪暴发,今木兰乡青石桥村竹林湾北小河上的小石板桥被冲毁,有数十个行人被洪水围困在小河以南的一个土丘上。正当人们又饿又冻(已有一女孩、一少妇被淹死)感觉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焦急万分之时,幸好一绅士察看水情来到这里。绅士见情况危急,于是回村发动村民冒雨拿来门板和大圆木。放下水后,让人们伏在上面,才使被洪水围困的百姓得以解救到了小河北岸。事后,绅士心想:要是小河上有座高大坚固的石桥,就不会出现受困洪水淹死人的事。因此,他发誓要在小河上修建一座桥,以利行人车辆,造福桑梓,自己也会落个好名声。于是,他带头捐银,募集钱粮,挑选石匠,亲自监工,以青石为材,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并取名青石桥。青石桥的修建,既方便了附近村湾的出行人,也联通了北去大城潭、南到木兰川的古道。人们无不称赞这个绅士的义举。

  李老汉说:“青石桥在修建后30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毁而复修和维修的过程。”相传“癸未劫案”是青石桥受创最重的一次。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6月,张献忠在武昌建立农民政权后,原麻城“里仁会”会首汤志为表归张献忠之忠,以珠宝、黄金和名画进献。为防不测,他派心腹家人绕道黄陂北乡去武昌。当汤志心腹的马队出麻城时,还是被当地地主武装肖某的侦骑探得。肖某率马队随后追来。护送珠宝、黄金、名画的马队离石桥不远时,发觉有悍骑追赶,估计是肖某等人。于是,汤志心腹过桥后毅然用所携带的炸药炸垮了青石桥。肖某等人被阻隔小河北岸,等他绕道青石桥继续追赶时,汤志心腹的马队已无影无踪。

  青石桥此次被炸后,因复修银两一时难以筹措,只好用石板搭建了一座便桥,直到清康熙初才得以复建。之后百余年间,曾经历了损毁、修缮的过程,今保存下来的青石桥,即是道光末年在原桥的基础上,沿袭明桥风格改建扩建的。

 

责编:陶文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